
見“ 棄若敝屣 ”。
“棄之敝屣”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拼音:qì zhī bì xǐ
注音:ㄑㄧˋ ㄓ ㄅㄧˋ ㄒㄧˇ
(來源:、、)
字面指像扔掉破舊的鞋子(“敝屣”)一樣抛棄某物,比喻對人或事物毫不珍惜,輕易舍棄。
(來源:、、)
出自明代趙弼《三賢傳》:“子食漢祿三世,而一旦棄之敝屣。”
意為“受漢朝俸祿三代,卻像丢破鞋一樣輕易抛棄”,表達對忘恩負義的批判。
(來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背景或更多例句,可參考上述标注的權威來源。
《棄之敝屣》是一個成語,意為抛棄、丢棄一些舊、破、不值錢的東西。
《棄之敝屣》的部首是弓(gōng),共有18畫。
《棄之敝屣》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襄公約狄,胡牧故歸田壤。子巴将修。時子巴就道踐幕.季桓子襲于師火之,苴弋、叔車駕,以巴成。鄭人弑胡牧,折屣而夷之。”這裡的“折屣而夷之”形容的是鄭人抛棄、丢棄胡牧。
繁體字為《棄之敝屐》。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過多次變化。據記載,《辭海》中有一種古字形“號應”,它的寫法為“虍徙”。
他對這些舊書籍毫不猶豫地棄之敝屣。
棄而不舍、棄如敝屣、棄舊圖新
近義詞:棄如敝屣、丢之棄之
反義詞:珍惜、保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