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ies;Allied power;Entente countries in World War I] 第一次************時,指最初由英、法、俄等國結成的戰争集團,隨後有美、日、意等二十五國加入
第一次************時兩個對抗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之一。初由英、法、俄三國組成。1914年,戰争爆發後,先後有美、意、日等二十五國加入。十月革命後,蘇俄退出。戰後,協約國集團曾三次向蘇俄發動武裝幹涉,均告失敗。
協約國(Entente Powers)是漢語中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特定政治軍事聯盟的專有名詞譯稱,指1914年至1918年間為對抗同盟國(Central Powers)而結成的國家集團。其核心成員包括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大不列颠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與俄羅斯帝國,後期意大利、美國、日本等國相繼加入。
字義解析
“協約”指通過協商達成的正式條約或協議,“國”即參與條約的主權國家。該詞直譯自法語“Entente”(意為“諒解”或“協議”),強調成員國基于共同戰略利益形成的聯合關系。
曆史構成
聯盟起源于1904年英法籤訂的《摯誠協定》(Entente Cordiale)及1907年英俄協定,三國由此形成“三國協約”(Triple Entente)。戰争爆發後,塞爾維亞、比利時等國立即加入;1915年意大利轉投協約國,1917年美國參戰成為關鍵轉折點。
戰争角色
協約國集團以維護歐洲均勢、抵抗德奧擴張為目标。其勝利直接導緻奧匈帝國解體、德意志帝國覆滅及戰後國際秩序重建(如凡爾賽體系)。
說明: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詞典鍊接,建議查閱上述權威紙質辭書獲取完整釋義。網絡來源可參考中國政府網曆史文化專欄或中國國家圖書館戰争史文獻數據庫(需機構權限訪問)。
協約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同盟國對立的軍事政治集團,其核心定義和特點如下:
協約國(Allied Powers/Entente Powers)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等國家組成的軍事聯盟,與德國、奧匈帝國等組成的同盟國集團直接對抗。該名稱源于法語"Entente"(諒解),強調成員國間的協商合作機制。
協約國集團最終于1918年取得勝利,主導了《凡爾賽和約》等戰後條約的制定。值得注意的是,該集團在戰後演變為幹涉蘇俄革命的主要力量,曾三次發動武裝幹涉均告失敗。
注:更多詳細年表及成員國完整列表可參考百科類來源(如、10)。
隘局北山志北魏避诎不驗倉廪慘懷朝假臣伏稱張岱嶺儋石雕文織彩鼎鬲嫡妻東周兜樓婆香讀破句鵝管玉扶拔官駕灌錄詭滑海寇還請惶灼踐律蹈禮解軍精實襟劍寬科勞窘涼涼踽踽力不從心劣衿立極六言隸役米面呶呶不休前惡全通讪疵折肱繩案射人師食幹事況飾潤食三世物鎖鑐塌直體育館恫憂土青木香往夫萬能膠遐辔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