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力昏花。《新唐書·魏徵傳》:“ 文德皇後 既葬,帝即苑中作層觀以望 昭陵 ,引 徵 同升。 徵 熟視曰:‘臣眊昏,不能見。’” 宋 歐陽修 《亳州乞緻仕第一表》:“憂患已多,精神耗盡。加之肺肝渴涸,眼目眊昏。” 宋 陸遊 《轉太中大夫謝表》:“強眊昏廢忘之餘,均筆削讨論之責。”
“眊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視力昏花、視物模糊,多指因年老或疾病導緻的視覺衰退。以下是具體解析:
眊(mào)
原指眼睛失神、視力模糊。《孟子·離婁上》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即描述眼神渾濁不清的狀态。
昏(hūn)
本義為黃昏(日暮時分),引申為光線昏暗或神志不清()。在“眊昏”中,側重表示視覺模糊的狀态。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字形演變,可參考《說文解字》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眊昏是一個具有獨特含義的漢字,拆分部首為目部和昏部,共有9畫。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很大的變化,包括結構和形狀。目部原本是象形字,表示眼睛,昏部表示黑暗、模糊。兩個部首合并後形成了現在的“眊”字。
在繁體字中,“眊”字的寫法保留了古代漢字的形态,相對于簡體字更加複雜。它的寫法是目部和昏部的結合,填滿了整個方格。
以下是一些關于“眊昏”的例句:
1. 他熬夜看書,導緻雙眼眊昏。 2. 長時間盯着電腦屏幕會讓人的眼睛感到眊昏。 3. 在昏暗的環境中,人們的視力會變得眊昏。
組詞:眊目、昏花、昏眩、昏暗。
近義詞:昏暗、模糊、迷蒙。
反義詞:明亮、清晰、鮮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