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啟 母所化之石。古代神話傳說 夏禹 妻 塗山氏 生 啟 而化為石。《漢書·武帝紀》:“朕用事 華山 ,至於中嶽,獲駮麃,見 夏後啟 母石。” 顔師古 注:“ 應劭 曰:‘ 啟 生而母化為石。’ 啟 , 夏禹 子也。其母 塗山氏 女也。 禹 治鴻水,通 轘轅山 ,化為熊,謂 塗山氏 曰:‘欲餉,聞鼓聲乃來。’ 禹 跳石,誤中鼓。 塗山氏 往,見 禹 方作熊,慚而去,至 嵩高山 下化為石,方生 啟 。 禹 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 啟 生。事見《淮南子》。”按,今本《淮南子·人間訓》僅言“ 禹 生于石”。 高誘 注:“ 禹 母 修己 ,感而生 禹 ,拆胸而出。”
“啟母石”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重要意象,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主要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大禹與塗山氏的故事
據《淮南子》等文獻記載,大禹治水時因勞累化為熊形,其妻塗山氏見狀羞愧離去,至嵩山下化為巨石。禹高呼“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子“啟”,故稱此石為“啟母石”。另一版本提到塗山氏因送飯時目睹禹化熊而驚走,最終化為石。
名稱由來
“啟”既是禹之子的名字,也含“裂開”之意,象征石頭崩裂誕下啟的過程。
河南嵩山遺址
啟母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萬歲峰下,北側有漢代所建的“啟母阙”,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産“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的一部分。此處巨石高約10米,傳為塗山氏所化。
安徽蚌埠的說法
部分記載提及安徽蚌埠塗山南麓亦有“啟母石”,但權威資料多指向嵩山,可能為同名地點或傳說流傳差異。
母性與犧牲的象征
故事凸顯塗山氏為支持大禹治水而犧牲自我,化身巨石誕育後代,被後世稱為“望夫石”,體現忠貞與母愛的雙重寓意。
曆史與藝術價值
啟母阙上的雕刻(如夏禹化熊、蹴鞠圖等)為研究漢代建築、藝術及足球起源提供了實物依據,銘文則記載了禹治水的功績。
啟母石既是神話中母愛與奉獻的象征,也是嵩山文化遺産的重要标志。若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嵩山啟母阙的實地遺存及相關曆史文獻。
啟母石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四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啟發、啟示母親的石頭”。接下來我們來分析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漢字的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啟母石的拆分部首為啟(ㄑㄧˇ)和母(ㄇㄨˇ),啟母石的總筆畫數為15畫。
啟母石一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究,但根據字面意思,可以推測它是指一塊石頭,能夠給人以啟發和啟示,尤其是來自母親。這種石頭可能是個比喻,意味着母親對兒女的教育能夠像石頭一樣穩固和有力。
啟母石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啟母石」。
在古代,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現代的啟母石并未發現古時候的寫法差異。
1. 我的母親就是我人生中的啟母石,她教育和引導我成長。
2. 這本書是啟母石,讓我在學習中獲得了不少啟發。
啟發、啟示、母親、石頭。
啟迪、啟蒙、母性、堅石。
誤導、愚昧、糊塗、軟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