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取次的意思、取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取次的解釋

亦作“ 取此 ”。1.隨便,任意。 晉 葛洪 《抱樸子·祛惑》:“此兒當興卿門宗,四海将受其賜,不但卿家,不可取次也。” 唐 杜甫 《送元二適江左》詩:“經過自愛惜,取次莫論兵。”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一折:“兀的不取次棄舍,等閒抛掉。” 汪文溥 《子美囑題化佛化裝百相即柬亞子》詩:“有時西笑入 長安 ,七貴三公取次看。”

(2).草草,倉促。《敦煌變文集·葉淨能詩》:“何不揭氈看驗之?取此行麁疎法令。” 宋 陸遊 《秋暑夜興》詩:“呼童持燭開藤紙,一首清詩取次成。” 元 朱庭玉 《青杏子·送别》曲:“腸斷處,取次作别離。”

(3).次序。 北齊 斛律羨 《北齊樂歌》:“日日飲酒醉,國計無取次。”

(4).謂次第,一個挨一個地;挨次。 元 揭傒斯 《山市晴岚》詩:“近樹參差出,行人取次多。” 清 朱彜尊 《是日再入保和殿侍宴》詩:“妙舞娑盤歇,華鐘取次催。”

(5).尴尬,進退兩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取次”是古漢語中常見的副詞性短語,在《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中收錄三個主要義項:

一、表示行為隨意或态度輕率 如元稹《離思》詩“取次花叢懶回顧”,此處“取次”指漫不經心地經過花叢,強調行為的不經意性。《唐宋詞鑒賞辭典》分析該用法時指出,這種語境中的“取次”常暗含主體對客體的輕視态度。

二、表示依次序進行 《資治通鑒》胡三省注“取次猶言依次”,如《水浒傳》第七十一回“取次拈阄分定去處”,即指按照既定順序分配任務。該用法常見于古代公文及叙事性文本,體現事務處理的規範性。

三、表示平常或普通狀态 蘇轼《上神宗皇帝書》“若陛下多方包容,則人才取次可用”,此處強調人才處于可供選拔的常規狀态。《王力古漢語字典》特别标注此義項多用于宋代以後的文獻,與“特出”形成反義對照。

該詞的語義演變軌迹清晰:從具象空間次序(漢代《說文》未收錄),到抽象行為狀态(唐代詩歌高頻使用),最終發展出評價性含義(宋元文獻成熟)。三個義項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均有詳細例證支撐,現代多保留在文學創作與成語“取次花叢”中沿用。

網絡擴展解釋

“取次”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一、核心含義

  1. 隨便、任意
    指行為或态度不經心、無特定目的。
    例:蘇轼《上神宗皇帝書》中“人材取次可用”,杜甫《送元二適江左》中“取次莫論兵”。

  2. 草草、倉促
    形容匆忙、不細緻的狀态。
    例:《敦煌變文集·葉淨能詩》提及“取次”表倉促。

  3. 次序、次第
    表示按順序排列或依次進行。
    例:北齊斛律羨詩中“國計無取次”,元代揭傒斯描寫“行人取次多”。

  4. 尴尬、進退兩難(較少見)
    見于部分文獻,如漢典提及此義。


二、文學應用與演變


三、使用注意

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取次莫論兵”中強調“隨意”,而“行人取次多”則指“依次”。古典詩詞中多用于營造含蓄或散漫的意境。

(如需更詳細例證或文獻考據,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角扇襃襮奔沸泵房表發标樹鼈甲草聖蟬衫麟帶焯輝齒落舌鈍達學斷袖癖笃序貳部匪難紛華郛郭附審釜中生魚攻逐鈎織冠倫浣練狐媚猿攀機幹季會記将倔彊亢進可欺愧窘力持麗格厲氣買替媚氣密探耐心耐意逆心農桑盤遊飯牽黃遷廟主樵客青方清樸傾望傾下窮恚驅録羣英會然頂軟簌簌神漿太學偷長頹鬟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