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取此 ”。1.隨便,任意。 晉 葛洪 《抱樸子·祛惑》:“此兒當興卿門宗,四海将受其賜,不但卿家,不可取次也。” 唐 杜甫 《送元二適江左》詩:“經過自愛惜,取次莫論兵。”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一折:“兀的不取次棄舍,等閒抛掉。” 汪文溥 《子美囑題化佛化裝百相即柬亞子》詩:“有時西笑入 長安 ,七貴三公取次看。”
(2).草草,倉促。《敦煌變文集·葉淨能詩》:“何不揭氈看驗之?取此行麁疎法令。” 宋 陸遊 《秋暑夜興》詩:“呼童持燭開藤紙,一首清詩取次成。” 元 朱庭玉 《青杏子·送别》曲:“腸斷處,取次作别離。”
(3).次序。 北齊 斛律羨 《北齊樂歌》:“日日飲酒醉,國計無取次。”
(4).謂次第,一個挨一個地;挨次。 元 揭傒斯 《山市晴岚》詩:“近樹參差出,行人取次多。” 清 朱彜尊 《是日再入保和殿侍宴》詩:“妙舞娑盤歇,華鐘取次催。”
(5).尴尬,進退兩難。
“取次”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隨便、任意
指行為或态度不經心、無特定目的。
例:蘇轼《上神宗皇帝書》中“人材取次可用”,杜甫《送元二適江左》中“取次莫論兵”。
草草、倉促
形容匆忙、不細緻的狀态。
例:《敦煌變文集·葉淨能詩》提及“取次”表倉促。
次序、次第
表示按順序排列或依次進行。
例:北齊斛律羨詩中“國計無取次”,元代揭傒斯描寫“行人取次多”。
尴尬、進退兩難(較少見)
見于部分文獻,如漢典提及此義。
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取次莫論兵”中強調“隨意”,而“行人取次多”則指“依次”。古典詩詞中多用于營造含蓄或散漫的意境。
(如需更詳細例證或文獻考據,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取次》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取和次。取次主要有兩個含義:一是指代着行走快的意思;二是指代着跟隨或者在後方進行工作或服務的意思。下面将對取次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方面進行介紹。
取次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取”部和“次”部。其拆分部首對應的拼音分别為:“qu3”和“ci4”。取次的總筆畫數為9畫,其中“取”部的筆畫數為6畫,而“次”部的筆畫數為3畫。
取次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指的是在軍事行動中,高級将領上前進言或者傳遞口令,以便與前方的部隊保持聯繫。後來,取次的意義逐漸擴展到其他方面,比如工作上的協助和服務的含義。
《取次》的繁體字為「取次」。
在古代,取次這個詞在漢字寫法上有時候會出現一些變化。一個常見的寫法是将“取”字的左邊的「廠」改為「3」,如「3次」。
1. 他整天忙得像個取次兔一樣。
2. 他的工作就是取次幫助上司完成一些雜務。
取次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一些新的詞組,如:"取次快行"(指行走快速)、"取次的工作"(指輔助性的工作)。
取次的近義詞包括:陪同、隨行、追隨、助理。反義詞包括:列隊、排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