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科谪的意思、七科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科谪的解釋

見“ 七科適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科谪(qī kē zhé)是中國秦漢時期實行的一種特殊的谪戍制度,指将七類特定人群強制征發、貶谪到邊遠地區服兵役或戍守邊疆的刑罰與征役措施。其核心在于将社會特定群體視為“谪戍”對象,作為兵源補充和邊疆開發的強制力量。

  1. 核心含義與制度屬性:

    • 谪戍制度:七科谪是“谪戍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谪”意為貶谪、懲罰,“戍”指戍邊、守衛邊疆。該制度是将特定身份或有罪過的人貶谪到邊地服兵役或勞役,兼具刑罰與征役雙重性質。
    • 強制征發:并非自願服役,而是國家強制征調特定人群,帶有明顯的懲罰性和社會管控色彩。其目的主要是解決邊地兵源不足和開發困難的問題。
  2. “七科”的具體指代: 根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武帝紀》等史料記載,“七科”通常指以下七類人:

    • 有罪的官吏:指觸犯法律的官員。
    • 逃亡者:為躲避賦稅、徭役或刑罰而脫籍流亡的人。
    • 贅婿:指入贅女家的男子。在秦漢社會,贅婿地位低下,常被視為不事正業或依附他人。
    • 商人:古代重農抑商,商人常被視為不事生産、囤積居奇者。
    • 曾經有市籍的商人:指本人或其父母曾登記在商人戶籍(市籍)上的人,反映出對商人及其後代的歧視性政策。
    • 父母有市籍者:即其父母是登記在冊的商人。
    • 闾左:指居住在裡門左側的貧民。闾左之民常被視為貧弱、無産業者(關于“闾左”的具體身份,史學界有不同解釋,或指貧民,或指特殊身份者,但普遍認為是社會底層)。
  3. 曆史背景與實施:

    • 該制度在秦始皇時期已見雛形并大規模推行,用于對匈奴、南越的戰争及長城等邊防建設。
    • 漢武帝時期,為應對大規模對外戰争(如對匈奴、大宛的征伐)對兵力的巨大需求,七科谪被頻繁且廣泛地使用。史載漢武帝曾多次“發天下七科谪”出征。
    • 七科谪的對象主要是社會邊緣群體或受歧視階層,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等級觀念和國家對社會資源的強制動員能力。
  4. 影響與評價:

    • 七科谪制度為秦漢王朝,尤其是漢武帝時期的開疆拓土提供了重要的、強制性的兵員補充,對鞏固邊疆、進行對外戰争起到了作用。
    • 該制度帶有強烈的社會歧視性和強制性,是對特定人群的懲罰和壓迫,給被征發者及其家庭帶來深重苦難。
    • 它是了解秦漢時期兵役制度、社會結構級觀念以及國家權力對社會控制的重要窗口。

參考來源:

  1. 《史記·大宛列傳》 (司馬遷著) - 記載漢武帝發七科谪征大宛。
  2. 《漢書·武帝紀》 (班固著) - 記載漢武帝時期發七科谪的诏令。
  3.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對“七科谪”詞條的釋義。
  4. 中國古代史相關權威著作及研究論文(如秦漢兵制、社會史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七科谪”是秦漢時期為加強邊防和抑制商人勢力而推行的特殊征發制度,主要針對七類特定人群強制戍邊或遠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背景
七科谪(亦作“七科適”)是秦漢政府通過法令強制征發七類社會邊緣群體戍邊或參戰的制度,兼具軍事防禦和抑制商業發展的雙重目的。

2. 具體分類
不同時期征發對象略有差異:

3. 社會影響

4. 文獻記載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武帝征發“七科適”支援邊疆,學者張晏注解明确七類人群範圍。

總結
七科谪制度通過強制征發特定人群,既強化了邊防,又抑制了商人階層發展,是秦漢鞏固統治的重要措施。需注意,“谪”字本義為懲罰性流放,此處引申為強制征發戍邊。

别人正在浏覽...

報錄人薄眉飙歘笓格不舉火常秩朝元閣塵轍抽援點飢叮鈴豆粉發狂伏辯敷愉隑隑幹漫告助拱圈鼾卧徽绋繪事火亮即墨警崗糾擾狙谲臘八面連四留飯龍仙芝旅窆律準麥秀兩歧妙語連珠銘刻弭辔念珠你來我往排困朋友們偏弦破甕橋君學桡辭挼挲生物戰失合水梭花熟客順腳舒啟粟特探家特技攝影偷閑忘年夏鼎商彜銷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