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傷的意思、凍傷的詳細解釋
凍傷的解釋
[nip;frostbite;freezing] 有機體組織因低溫而引起的損傷
詳細解釋
有機體的組織由于溫度過低而引起的損傷。輕的凍傷使皮膚紅腫、灼痛或發癢,重的皮膚起水泡,最重的引起皮膚、肌肉甚至骨骼壞死。
詞語分解
- 凍的解釋 凍 (凍) ò 液體或含水分的東西遇冷凝結:凍結。凍害。凍餒。 湯汁凝成的膠體:魚凍。肉凍。 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外面很冷,真凍得慌。防凍。凍傷。凍瘡。 筆畫數:; 部首:冫; 筆順編號:
- 傷的解釋 傷 (傷) ā 受損壞的地方:工傷。傷痕。 損害:傷了筋骨。傷腦筋。傷神。勞民傷財。 因某種緻病因素而得病:傷風。傷寒。 因過度而感到厭煩:傷食。 妨礙:無傷大體。 悲哀:悲傷。哀傷。神傷。感傷。傷悼
網絡擴展解釋
凍傷是人體暴露于低溫環境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組織損傷,其定義、分類及病理機制如下:
一、定義與分類
-
基本定義
凍傷是由于寒冷直接作用于人體,導緻血管收縮、組織缺血缺氧,進而引發細胞損傷的疾病。好發于四肢末端、耳鼻等血液循環較差的部位,嚴重時可累及肌肉、骨骼甚至危及生命。
-
分類
- 凍結性凍傷:組織溫度低于生物冰點(-3.6~-2.5℃),細胞内外形成冰晶,導緻不可逆損傷。包括局部凍傷(如手指凍傷)和全身凍傷(凍僵)。
- 非凍結性凍傷:發生于0~10℃潮濕環境,如凍瘡、戰壕足等,無組織凍結但存在血管損傷。
二、病理機制
- 凍結前反應:低溫引發血管收縮,血流減少,細胞代謝受阻。
- 凍結與融化:冰晶破壞細胞結構,複溫時缺血再灌注加重炎症反應,導緻組織壞死。
- 血液淤滞與壞死:血管内皮損傷引發血栓,進一步阻斷血供,最終導緻壞疽。
三、症狀分級
根據損傷深度分為四度(以凍結性凍傷為例):
- Ⅰ度:表皮層損傷,紅腫、癢痛,5-10天自愈。
- Ⅱ度:累及真皮層,出現水疱、知覺減退,2-3周愈合。
- Ⅲ度:全層皮膚及皮下組織壞死,血性水疱,需植皮修複。
- Ⅳ度:肌肉、骨骼壞死,可能需截肢。
四、關鍵誘因
- 環境因素:低溫(0℃以下或冰點以上潮濕環境)、風速、暴露時長。
- 個體因素:血液循環不良、保暖不足、代謝能力下降。
五、處理原則
- 急救:快速複溫(40-42℃溫水浸泡),避免摩擦患處。
- 預防:加強保暖、保持幹燥,避免長時間靜止暴露于寒冷環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治療方法或預防措施,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完整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凍傷,是指由于低溫引起的皮膚和組織的損傷。凍傷一般分為幾個不同的程度,包括一度、二度和三度凍傷。以下是關于凍傷的一些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凍 (部首:冫,筆畫:7)
傷 (部首:人,筆畫:7)
來源:
凍傷這個詞來源于中文,用來形容人體受低溫侵害而引起的損傷。
繁體:
凍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凍 傷
例句:
他在寒冷的冬天裡外出沒有穿防寒衣服,結果得了凍傷。
組詞:
凍瘡、凍害
近義詞:
凍損、冰冷損傷
反義詞:
燙傷、熱燙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