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怯夫的意思、怯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怯夫的解釋

懦夫;膽小的人。《戰國策·韓策一》:“夫 秦 卒之與 山 東之卒也,猶 孟賁 之與怯夫也。”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韓愈 《唐朝散大夫贈司勳員外郎孔君墓志銘》:“君於義若嗜欲,勇不顧前後;於利與祿,則畏避退處如怯夫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怯夫(qiè fū)指膽小懦弱的男子,強調缺乏勇氣和擔當的性格特質。該詞屬書面語,多含貶義。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解析

    • 怯:意為膽小、畏懼,如《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載“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
    • 夫:古時對成年男子的通稱,此處指特定性格的男性。

      二字組合指因膽怯而畏縮不前的男性,如《漢語大詞典》釋為“懦夫,膽小的人”。

  2. 情感色彩

    含明顯貶義,暗含對缺乏血性、遇事退縮者的批判。如魯迅《華蓋集》中諷刺:“怯夫在外強面前屈膝,卻對弱者逞兇”。


二、古漢語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張儀列傳》:“勇士不怯死以滅名,怯夫慕義無窮處焉。” 此處以“怯夫”與“勇士”對舉,凸顯其貪生畏戰的特質。後世沿用中始終保留“懦弱無能”的語義核心。


三、現代用法與辨析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3. 魯迅. 《華蓋集》[M]. 北新書局, 1926.
  4. 司馬遷. 《史記》[M]. 中華書局, 1959.

網絡擴展解釋

“怯夫”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詞源與用法

  1. 構詞解析:
    • “怯”意為膽小、畏懼,如“怯場”“膽怯”;
    • “夫”指成年男子,合稱表示“膽小的男子”。
  2. 古籍引用:
    • 《戰國策·韓策一》:“秦卒與山東之卒,猶孟贲與怯夫也。”,以勇士孟贲對比怯夫,強調膽怯與勇猛的反差。
    •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說明即使怯懦者也可因仰慕道義而勉力行動。

近義詞與反義詞

語境示例

“怯夫”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強調性格中的懦弱特質,常通過對比(如勇者)突出貶義色彩。如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漢書》《文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扮戲悖惡别董大不等價交換策援饞魚燈塵混丑奴兒賜休放饷廢革格論河務紅臘槐宮棘寺遑擾黃心樹緩頰畫隱甲骨文見財減黜講習截趾適履謹悉積序略人樂戲兩己僚介流氛蝼蟻履璧沒滑免除處罰邈處欿視密約母系嬭房佞惡女郭鳑鮍平面視破獲起除晴天霹靂沁人心腑汽暖湫濕山迳沈明石雞設儀手軟送煖偎寒題括尉律學翁媽顯祖揚宗細大不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