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蠶桑和耕種。泛指農活。 南朝 宋 顔延之 《庭诰文》:“利祿者受之易,易則人之所榮;蠶穡就之艱,艱則物之所鄙。”
“蠶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蠶穑”讀作cán sè,由“蠶”(養蠶)和“穑”(收割谷物)兩字組成,泛指農事活動,包括蠶桑與耕種。
二、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宋文學家顔延之的《庭诰文》:“利祿者受之易,易則人之所榮;蠶穑就之艱,艱則物之所鄙。”。文中通過對比“利祿”與“蠶穑”,強調農活的艱辛與重要性。
三、現代適用性
“蠶穑”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文言文或曆史文獻中。其含義可對應現代詞彙“農事”“耕作”等。
四、補充說明
需注意“穑”字單獨使用時,多指收割谷物(如《詩經》中“不稼不穑”),但“蠶穑”組合後擴展為廣義的農業生産活動。
蠶穑(cán sè)是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蠶吐的絲。
蠶穑的部首是蟲(chóng),也就是昆蟲的意思。蠶穑的總筆畫數是9畫。
蠶穑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兒童歌謠《蠶兒食桑蠶兒吐絲》中,描述了蠶蛹吐出來的絲。
蠶穑的繁體字形式為「蠶穡」。
在古代,蠶穑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蠶穡」。
1. 蠶的穑用來制作絲織品。
2. 這條圍巾是用蠶穑編織而成的。
可以與蠶穑相關聯的詞語有:蠶絲、蠶繭、蠶桑、蠶室等。
近義詞包括:蠶絲、蠶絲質。
蠶穑的反義詞可以是無蠶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