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名。在 河南 嵩縣 西南, 伊水 之北,亦稱 崖口 ,又稱 水門 。《左傳·昭公四年》:“ 四嶽 、 三塗 、 陽城 、 大室 、 荊山 、 中南 ,九州之險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 四嶽 三塗 ,實不一姓;金城湯池,未若人和。”
(2).同“ 三途 ”。佛教語。《百喻經·夫婦食餅共為要喻》:“墜堕三塗,都不怖畏。”《新唐書·傅奕傳》:“ 西域 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塗六道,吓愚欺庸。” 明 張居正 《答宣大巡撫言虜求佛經》:“示之以三塗六道之苦,誘之以人天福果之説。” 清 蔣士铨 《臨川夢·譜夢》:“情将萬物羈,情把三塗繫,《小雅》《離騷》結就情天地。”
同“ 三途 ”。《西遊記》第十一回:“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塗六道,蒙誘愚蠢。”
"三塗"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一、佛教術語(梵語Triyagati意譯) 指衆生輪回的三種惡道:
二、古代地理概念 特指今河南省嵩縣西南的三塗山,《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四嶽、三塗、陽城、太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杜預注稱:"三塗在陸渾縣南",屬太行山脈重要關隘。
三、道教修煉術語 《雲笈七籤》卷五十六載有"三塗五苦"之說,指修道者需破除的三種障蔽:
“三塗”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三塗又稱“三途”,指衆生因惡業所生的三種苦難境界:
該概念源于梵語apāyagati(惡趣),佛教典籍如《百喻經》《大明三藏法數》均有記載,強調因果報應思想。
指中國河南省境内的三處險要之地,見于《左傳》《抱樸子》等古籍:
在漢語中衍生出兩種特殊用法:
報政北顧不一虿尾書禅律闡蛙巢林一枝車旅費褫革疵拙躭帶打如願丢車保帥二陵發摘廢鐵風起水湧付予畫思化域回崖江煙捷徑記錄片寖染拘謹沮衂勞疚璘玢林籁李天王楣棟木仆南革趴蛋偏格鋪呈謙德牽拙傾倒锓棗旗旗鼩窦沙魚鞘設供首尾相衛疏昵私産制度私行擡秤闛鞳陶陶兀兀銅頭六臂外兄弟缊褐無堪下調仙道向使小尉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