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顦悴 ”。1.形容枯槁瘦弱。 汉 祢衡 《鹦鹉赋》:“音声悽以激扬,容貌惨以顦顇。”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齐孝昭帝 侍 娄太后 疾,容色顦悴,服膳减损。” 元 白朴 《东墙记》第一折:“顦顇了玉肌金粉,瘦损了窈窕精神。”
(2).忧愁;困苦。《淮南子·主术训》:“百姓黎民顦顇於天下,是故使天下不安其性。” 唐 柳宗元 《上桂州李中丞荐卢遵启》:“若 宗元 者,可谓穷厄困辱者矣。世皆背去,顦顇旷野。” 清 黄宗羲 《馀姚县重修儒学记》:“ 元舆 忧道将陵,忍使 阳明 、 闕里 而顦悴於盛世乎?” 梁启超 《暴6*动与外国干涉》:“而各省新经兵燹之后,人民生计顦顇。”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顦顇汉语 快速查询。
“顦顇”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qiáo cuì,同现代汉语中的“憔悴”。该词为形声字,其中“顦”从“焦”得声,本义指面容枯黄消瘦;“顇”从“卒”得声,含急促、困顿之意。两者组合后,多用于形容人因疾病、忧虑或劳累导致的面容消瘦、神色疲惫的状态。
从词源角度分析,“顦顇”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如《楚辞·渔父》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淮南子·主术训》亦有“顦顇然,天下知其忧”的表述。其含义逐渐从具体的外貌描写,引申为精神困顿、境遇艰难的抽象表达,例如《后汉书》用“顦顇无生气”描述社会衰败景象。
现代汉语中,“顦顇”作为书面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典文学或学术研究。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2卷第367页,该词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收录了该词的古籍用例及训诂注释。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073页亦标注了“憔悴”为规范词形。
“顦顇”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iáo cuì(部分资料中可能误作其他拼音,但权威来源以“qiáo cuì”为准)。以下是详细解释:
形容枯槁瘦弱
指人因疾病、劳累或营养不良导致面容憔悴、身体消瘦的状态。例如《颜氏家训·勉学》中描述齐孝昭帝因侍奉母亲生病而“容色顦悴,服膳减损”。
表达忧愁、困苦
侧重于心理层面的苦闷与精神疲惫,如汉·祢衡《鹦鹉赋》中“容貌惨以顦顇”,借鹦鹉的境遇暗喻人的愁苦。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解析。
阿辟白骆白玉管柏舟节邦纪笔削赤地垂云诞畅淡事胆汁邓穴断发文身发登柉禁风谣奉谀分疏附手伏奏该悉购悬古今图书集成鹤行鷄羣龢会痕挞滑烈会期夥多急景闿明空涛烂黄老年间莲邦六弦琵琶龙钏镂簋朱绂络漠民疾闹沉沉藕丝批亢捣虚起忏软咍咍盛戚食鴈收据水蛆橦竿挽词文以载道无风起浪香火姊妹向着显微镜县舆嬉宕希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