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打柴做饭。《魏书·燕凤传》:“军无輜重樵爨之苦,轻行速捷,因敌取资。” 唐 杜甫 《落日》诗:“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 清 王韬 《香港略论》:“山坡之上,树木鲜少,以供民樵爨,常被斩伐故也。”
(2).指烧火做饭的人。 明 周履靖 《锦笺记·协奏》:“臣闻古之贤君嘉隐士,遗樵爨,怜戍卒,赐宫媛。”
“樵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打柴做饭
指砍伐木柴并生火炊事的行为,常用于描述古代行军或山野生活中的日常劳作。例如《魏书·燕凤传》提到“军无輜重樵爨之苦”,说明军队轻装简行时需自行解决燃料与饮食问题。
唐代杜甫《落日》诗中“樵爨倚滩舟”一句,则描绘了舟边生火做饭的场景。
指烧火做饭的人
引申为负责炊事劳作的人。明代周履靖《锦笺记》中“遗樵爨”即指遗弃负责炊事的仆役。
二、语境与用法
该词兼具动作与人物指代功能,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辞海》或《魏书》等文献。
樵爨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用来形容人们砍伐木材烹饪食物的行为。樵爨一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樵和爨,分别表示“砍伐木材”和“烧火做饭”的意思。
樵的拆分部首是木,它的笔画数是4。
爨的拆分部首是火,它的笔画数是8。
樵爨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开始用于形容人们劳动砍伐木材以及使用木材来烹饪食物。在古代,生活条件艰苦,人们需要砍伐木材烧火做饭,所以樵爨成为了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动。
樵爨的繁体字为「樵燨」。
古时候,樵和爨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樵用的是另外一个字早,爨用的是先字另一个字炊。
1. 他一直在山上樵爨,艰苦却充满了阳刚之气。
2. 听说他的樵爨技艺非常高超,能迅速砍伐一整颗大树。
3. 他们用樵爨的方式烹饪食物,这样的味道更加地道。
1. 樵夫:指从事砍伐木材的人。
2. 爨灶:指烹饪食物的火炉。
3. 樵役:指受雇于他人从事砍伐木材的人。
樵爨的近义词包括:樵采、樵採、砍柴燃火。
樵爨的反义词包括:工业化、现代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