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缲車的意思、缲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缲車的解釋

抽繭出絲的工具。 唐 王建 《田家行》:“五月雖熱麥風清,簷頭索索繰車鳴。” 宋 蘇轼 《浣溪沙》詞之四:“蔌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 元 趙孟頫 《題耕織圖》詩之十八:“但聞繰車響,遠接村西東。” 明 吳偉業 《麥蠶》詩:“簇箔同丘坻,繰車借桔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缲車(亦作“缫車”)是中國古代用于缫絲的傳統手工器械,主要用于從蠶繭中抽絲并卷繞成生絲的工具。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機械裝置将蠶絲有序繞取,便于後續紡織加工。

  1. 基本定義

    缲車由“䈅”(繞絲框架)、“竈”(煮繭裝置)、“踏杆”(腳踏動力部件)三部分組成。操作時,工匠通過腳踏驅動曲柄連杆機構,帶動繞絲框旋轉,同時将煮軟的蠶繭纖維抽出纏繞。《天工開物》記載其“形如辘轳,以人力轉之,絲從釜中引上”。

  2. 技術演變

    宋代秦觀《蠶書》詳細記載了腳踏缲車的機械原理,相比唐代手搖式設備,其效率提升約三倍。明代改良後的“南缲車”采用竹制齒輪傳動系統,實現絲籰自動往複運動,使生絲均勻度顯著提高。

  3. 文化意義

    作為蠶桑文明的重要物證,缲車在《王祯農書》《農桑輯要》等古籍中均有圖文記載。其“水火相濟”的工作原理體現了中國傳統陰陽哲學思想,現存于中國絲綢博物館的清代三錠腳踏缲車仍能完整演示古法操作流程。

網絡擴展解釋

“缲車”是古代用于缫絲(即從蠶繭中抽絲)的器械,又稱“缫絲車”。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機械裝置将蠶繭浸煮後抽出絲線,便于後續紡織加工。該工具在中國傳統紡織業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宋代已廣泛使用。

補充說明:
蘇轼在《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中曾寫道“村南村北響缲車”,生動描繪了宋代農村缫絲勞作的熱鬧場景,側面印證了缲車在當時農業生産中的普及性。這一工具的使用不僅提高了抽絲效率,也推動了絲綢産業的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

巴賨奔隨閉壅不瞞財殚力竭插籤兒的抽課賜冰篡僞打氣鬥健督亢恩格斯二傳手繁重肥膌風旆風裘瘋癱傅益搞小動作花朝葷臊胡問遂檢诘監臨自盜剪桐簡校淨桶矜奇金鳷機事不密楷範開晴臨莅羅闉馬鼈茂盛木那克鬧饑荒樸茂起明人等揉藉三平二滿設弧守淡淘虛天魔舞鐵牀通賈頭牛退路忘筌頑症蕪蔓銜稱香泥仙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