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繭出絲的工具。 唐 王建 《田家行》:“五月雖熱麥風清,簷頭索索繰車鳴。” 宋 蘇轼 《浣溪沙》詞之四:“蔌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 元 趙孟頫 《題耕織圖》詩之十八:“但聞繰車響,遠接村西東。” 明 吳偉業 《麥蠶》詩:“簇箔同丘坻,繰車借桔橰。”
“缲車”是古代用于缫絲(即從蠶繭中抽絲)的器械,又稱“缫絲車”。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機械裝置将蠶繭浸煮後抽出絲線,便于後續紡織加工。該工具在中國傳統紡織業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宋代已廣泛使用。
補充說明:
蘇轼在《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中曾寫道“村南村北響缲車”,生動描繪了宋代農村缫絲勞作的熱鬧場景,側面印證了缲車在當時農業生産中的普及性。這一工具的使用不僅提高了抽絲效率,也推動了絲綢産業的發展。
《缲車》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編織機車,是一種用于編織綢緞的機械設備。
《缲車》的部首是糸(纟),總共有12畫。
《缲車》是一個古漢語詞語,來源于古代中國,繁體字為繰車。
在古時候,缲車的寫法是繰車。
他利用缲車編織出了一條漂亮的綢緞。
缲車可以組成的詞語有缲繩、缲線、缲制等。
編織機、織機是缲車的近義詞。
解結的反義詞為缲車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