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 花朝節 ”。
(2).指百花盛開的春晨。亦泛指大好春光。 唐 白居易 《琵琶引》:“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唐 李商隱 《梓州罷吟寄同舍》詩:“不揀花朝與雪朝,五年從事 霍嫖姚 。” ********* 《毀家詩紀》之一:“轉眼 榕城 春欲暮,杜鵑聲裡過花朝。”
“花朝”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可從以下兩方面展開:
别稱與起源
花朝節又稱“花神節”“百花生日”,是漢族傳統節日,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晉代《風土記》首次記載“花朝”一詞,描述為春序賞花之時。
日期差異
因地域氣候不同,節期存在多種說法:北方多為農曆二月初二或十五,江南地區以二月十二、十五為主,部分地區為二月二十五。
習俗活動
節日期間,人們結伴踏青賞花,稱為“踏青”;女子将彩紙系于花枝祈福,稱為“賞紅”。
字義解析
文學意境
泛指百花盛開的春日晨景或大好春光,如李商隱“不揀花朝與雪朝”,郁達夫“杜鵑聲裡過花朝”等詩句均以此寄情。
“花朝”既承載着傳統節慶的文化内涵,又蘊含對自然春光的詩意贊美。其日期與習俗的多樣性,反映了古代農耕社會對花信與物候的重視。
《花朝》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指在花開的時候,特指天亮時花朵初綻的景象。這個詞可以把握到花開的時刻,含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拆分《花朝》的部首是“艹”,它表示與植物有關的事物。筆畫是四畫。
《花朝》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例如《詩經》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在這些作品中,經常提到花開花謝、春花秋月等景象。繁體字為「花朝」。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字形上有一些差異。例如,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更加繁複,筆劃的順序和形狀有所差異。不過,在現代漢字書寫系統确定之後,一些字的形狀和筆畫順序也相對統一了。
1. 朝陽照耀下,花朝中的萬紫千紅,令人陶醉。
2. 醒來時,我正趕上花朝,看到了美麗的花海。
花朝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彙,例如“花朝日暖”、“花朝月夕”等。
花朝的近義詞可以為“花開花謝”、“花開如畫”等,它們都形容花朵初綻的美麗景象。
花朝的反義詞可以為“花落”、“花開花謝”等,形容花朵的凋零和終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