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牽制。謂綴其後使不得自由行動。《三國志·吳志·周鲂傳》:“如使 石陽 及 青 徐 諸軍首尾相銜,牽綴往兵,使不得速退者,則善之善也。”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知兵》:“要知此兵之屯,在於牽綴賊勢,使其左顧右慮,不敢併力攻城,而勝算在我矣。” 郭希仁 《從戎紀略》:“幸東南原及 黃河 岸諸路均未開戰,各住畫定地點,牽綴敵兵,得以無事。”
(2).連接。 晉 崔豹 《古今注·草木》:“合歡,樹似梧桐,枝弱葉繁,互相交結,每風來,輒自相解,了不相牽綴,樹之階庭,使人不忿。”
(3).牽強湊合。 宋 陳亮 《書<歐陽文粹>後》:“學者又習於當時之所謂經義者,剝裂牽綴,氣日以卑。”
“牽綴”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牽制、限制行動
指通過某種方式限制對方的自由行動,常見于軍事或策略描述。例如《三國志·吳志·周鲂傳》中“牽綴往兵,使不得速退”,指通過戰術牽制敵軍撤退。清代梁章鉅也提到“牽綴賊勢”以分散敵方兵力。
連接、相互關聯
用于描述事物間的自然連接狀态。如晉代崔豹《古今注·草木》中“了不相牽綴”,指合歡樹的枝葉雖交結但可自行分離,強調自然連接而非強制束縛。
牽強湊合
含貶義,指生硬拼湊、缺乏邏輯關聯。宋代陳亮《書<歐陽文粹>後》批評當時經義“剝裂牽綴”,即内容割裂、強行拼湊。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唐代張九齡詩句“牽綴從浮事”體現其引申義,暗含被瑣事纏身的無奈。需注意不同語境下的褒貶色彩差異。
牽綴是一個中文詞彙,常用于表達某事物或某人因為某種原因而與另外一事物或另外一人産生連結,無法分離的意思。
牽綴的拆分部首是⺧(牛)和⼕(又),它的總筆畫數是8畫。
《牽綴》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北周劉勰所編的《文心雕龍·語音心法》一書中。該書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著名著作,對于詞彙的意義和用法有着較深入的探讨。
在繁體字中,牽綴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牽纒」。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存在一些變化。以《康熙字典》為例,牽綴的古代寫法為「牽纒」。
以下是一些使用牽綴詞的例句:
1. 這個問題牽綴到了我個人的利益,所以我必須要認真對待。
2. 他的丑聞牽綴到了整個公司,給公司的形象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組詞:牽挂、纏繞、糾纏
近義詞:連結、聯繫
反義詞:解脫、分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