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栖遁的意思、栖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栖遁的解釋

亦作“ 栖遯 ”。亦作“栖遁”。1.避世隱居。《晉書·郗超傳》:“﹝ 郗超 ﹞性好聞人栖遁,有能辭榮拂衣者, 超 為之起屋宇,作器服,畜僕豎,費百金而不吝。”《南齊書·孔稚珪傳》:“今栖遁之士,排斥皇王,陵轢将相。” 唐 上官昭容 《遊長甯公主流杯池》詩之十九:“寄言栖遯客,勿復訪 蓬瀛 。”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二》:“餘意以藝文志例,合 唐 人所著推之,必 漢 時栖遁之流所作詩賦,如《考槃》《逸民》等篇耳。” 清 吳偉業 《得友人劄詢近況詩以答之》:“道衰薄俗甘栖遁,才退殘書勉勘讐。”

(2).指隱居避世者。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詩序》:“﹝ 武夷 ﹞引勝怡情,故宜為栖遯所醉心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栖遁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栖”和“遁”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向“隱居避世”的行為與狀态。以下從詞源、語義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1. 詞義解析

    • 栖(qī):《漢語大詞典》釋為“鳥類歇息”,引申為“人寄居、停留”㈠。在古典文獻中常指代隱士選擇山野作為居所,如《莊子·徐無鬼》載“栖于山林”。
    • 遁(dùn):《說文解字》注“逃也”,《廣雅》補充為“避也”㈡,強調主動遠離世俗紛擾的行為意向。二字組合後,“栖遁”既包含物理空間的隱居選擇,又蘊含精神層面的超脫追求。
  2. 曆史語義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魏晉文獻,如《晉書·郗超傳》載“栖遁之士,多欲遠引”,特指士人逃避政治動蕩的隱逸行為。唐代以降,“栖遁”逐漸擴展為對佛道修行者避世修心的泛指,如《景德傳燈錄》中“禅師栖遁于終南山”㈢。

  3. 文化内涵與用法

    作為中國隱逸文化的典型語彙,“栖遁”常與“林泉”“岩穴”等意象并置,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語境,例如:“他厭倦都市喧嚣,效仿古人栖遁終南”(《當代漢語用法詞典》㈣)。


參考資料

㈠《漢語大詞典》(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8年

㈡《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㈢《禅宗語言文獻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

㈣《當代漢語用法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1年

網絡擴展解釋

“栖遁”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ī dùn,其核心含義是避世隱居,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1. 避世隱居:指遠離世俗紛擾,選擇歸隱山林或田園生活,追求内心的甯靜與自由。例如《晉書·郗超傳》提到,郗超“性好聞人栖遁”,并願為隱士提供物質支持。
  2. 詞形差異:古籍中亦寫作“栖遯”,如唐代上官昭容的詩句“寄言栖遯客,勿複訪蓬瀛”。

曆史文獻與用法


使用場景

  1. 文學描述:常見于古典詩詞或曆史典籍,如清人魏源以武夷山“引勝怡情”贊其適合栖遁者隱居。
  2. 現代語境:可用于形容主動選擇簡樸生活方式的人,或隱喻對現實壓力的回避。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相關詩詞,可參考《晉書》《南齊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邦禮标封博物不可言財欲昌風沉重少言車轄尺碼畜産吹毛索疵帶銜誕育道班钿合地利人和驐鷄粉面蚡缊黼畫駭汗含羞草皇初夥并街居鯨魚座進口段劇豕慨然允諾開秧元磕叉叉嗑口口達狼須靈亮曆史語詞蠻蜑沒意思艨艟孟庑俛附命祜怒烘烘牽疾親疏缺雨曲枕聲名烜赫示短石甗四放太親翁跆拳道銅河亡沒為壽無所重輕獻寶鄉語小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