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名。在 江西省 分宜县 南二里 袁江 南岸,亦名 钤岗 。右为 新泽水 ,左为 长寿水 ,夹于山末,故名 钤 。 明 代 严嵩 曾在 钤山 读书十年,有《钤山堂集》四十卷。因以“鈐山”指 严嵩 。 清 赵翼 《感事·暗指和申事》诗:“闻道 鈐山 簿録时,世间无此拥高貲。”
“钤山”一词包含地理名称和历史人物借代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钤山位于江西省分宜县南二里袁江南岸,又名钤岗。其名称源于地理特征:右有新泽水,左有长寿水,两水夹于山末,形似钤(印章),故得名。此山在古代文献《山海经·西山经》中已有记载,描述其“多铜、多玉,木多杻橿”。
明代权臣严嵩曾在此山读书十年,并著有《钤山堂集》四十卷。因严嵩擅权乱政的历史评价,“钤山”后来被用作指代严嵩本人,暗含对其滥用职权的批判。例如清代赵翼诗句“闻道鈐山簿録时,世间无此拥高貲”即用此典。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归纳为成语,引申为“以权谋私、擅权乱政”的行为,但这一用法多见于文学或历史评论中,需结合语境理解。
提示:若需了解严嵩与钤山的具体关联或《钤山堂集》内容,可参考《明史》或地方志等权威史料。
《钤山》一词常用于形容封闭或封锁的意思。通常指某一地区或景点被封锁,无法进入或离开。
《钤山》的构字部首是钅,意为金属。它的总笔画数为21画。
《钤山》一词源自古代的行政封禁制度。当地政府或官府采取特殊措施封锁某一地区,以控制人员流动或保护特定对象。
在繁体中,钤山的写法为「錢山」。
在古时候,钤山的写法有所变异。它曾写作「钤山」或「壇山」,但现代汉字书写规范已将其统一为「钤山」。
1. 由于疫情严重,这个小镇被钤山了,无法进出。
2.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该区域已经被钤山多年。
1. 限钤:限制人员进出的封锁措施。
2. 钤印:封锁或限制印章使用的控制措施。
1. 禁闭:指被关押或被封锁在某一地点,无法自由行动。
2. 包围:指用障碍物或围墙将某一区域封锁或隔离。
1. 解封:指解除对某一地区或景点的封锁,恢复正常人员出入。
2. 敞开:指打开、开放某一地区或区域,允许人员自由进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