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犯官家屬沒入宮廷稱填宮。 唐 韋絢 《劉賓客嘉話錄》:“ 上官昭容 者,侍郎 儀 之孤也, 儀 有罪,婦 鄭氏 填宮,遺腹生 昭容 。”《太平廣記》卷一六八引 五代 範資 《玉堂閑話·鄭雍》:“ 鄭雍 學士未第時,求婚於 白州 崔相公 遠 。纔允許而 博陵 有事,女則隨例填宮。”《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二年》:“丈母垂白,不可使更帥諸婦女往填宮也!”
“填宮”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制度,指将犯罪官員的家屬(尤其是女性)沒入宮廷為奴或服勞役。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填”(填補、充入)和“宮”(宮廷)組成,字面意為“充入宮廷”。其核心指代古代官員犯罪後,其妻女等女性親屬被強制收入宮廷為奴婢或從事勞役,屬于連坐制度的一種。
曆史背景與用例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唐宋文獻,常見于描述官員獲罪後家屬的連帶懲罰,強調古代法律對家族成員的株連性。現代僅作為曆史術語使用,無實際應用。
注音與結構
拼音:tián gōng;注音:ㄊㄧㄢˊ ㄍㄨㄙ。
“填”含填補、充入義,“宮”指代宮廷,合稱體現強制充入宮廷的刑罰性質。
《填宮》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填寫皇宮内的宮殿。也可引申為添置家居、陳設宮殿等意思。
《填宮》的拆分部首是“廣”和“宀”,拆分筆畫為6畫。
《填宮》一詞首次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由漢代文學家劉向所著。原文描述了漢武帝時期,大量征發百姓為官員填寫秦始皇陵墓。之後,這個詞被引申為填寫皇宮内的宮殿。
《填宮》的繁體字為「填宮」。
在古時候,「填宮」一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1. 宮廷仆人們忙碌地将新買的家具填宮。
2. 為了歡迎重要的客人,王妃特意将宮殿填宮,展現出豪華氛圍。
填鴨、填充、填補、填寫、填土。
設宴、舉辦盛宴、布置。
取出、拆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