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的事業。《書·舜典》:“咨四嶽: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官揆,亮采惠疇。” 孔 傳:“載,事也。” 漢 蔡邕 《光武濟陽宮碑》:“匡復帝載,萬國以綏。” 唐 張九齡 《大唐裴公碑銘序》:“雖遠大是圖,而近識莫誤;學探帝載,何事小名!”
帝載,漢語複合詞,出自古代典籍,其核心含義指帝王治國安邦的事業或功績。該詞由“帝”(帝王)與“載”(記載、承載)構成,字面可理解為“帝王所承載的職責”或“帝王功業的記錄”。以下為具體解析:
基本釋義
帝載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定義為“帝王的事業”,特指君主治理國家、安定社稷的政績與使命,例如《尚書·堯典》中“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即是對帝載的一種實踐描述。
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的“載戢幹戈,載櫜弓矢”,原指帝王平定天下的功業,後世引申為對國家治理體系的尊稱。漢代經學家鄭玄在《毛詩箋》中注解“帝載”為“王者所行之道”,強調其政治綱領屬性。
經典用例
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以“帝載惟熙,王猷允塞”總結唐太宗的治國成就,此處“帝載”指代帝王對國家興盛的責任與貢獻。
現代引申
當代研究中,帝載常被用于史學領域,如《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将其定義為“古代君主集權體制下國家治理的核心範疇”,涵蓋立法、軍事、禮制等層面。
“帝載”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與帝王相關的事業或成就。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帝王治理國家的事業,強調其在治國理政中的權威與功績。例如《書·舜典》中“奮庸熙帝之載”即指輔佐帝王完成大業。
讀音與結構
古籍例證
現代用法
可用于形容國家領導人的政治成就,或借喻在某一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物或事物。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白螭白羶百障半無産階級飽嗝悲恫璧帛别殿比舍長更籌饷打牙牌俄景煩惱賊鳳胏麟脯感暢岡子公子哥兒挂拉歸師號天扣地皓羽和睦黃面翁階地棘扈氏近安驚動僦櫃九軌即夕空腔曠日累時蠟淚零作隴陰鹿盧劍履冰狐腼愧喃喃細語歕山清德棋術畎田入寵閃多說化熟暑曙鐘桃三李四天凝地閉天仙條秀殢酒銅觜微力文德吳台小班銷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