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勘契的意思、勘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勘契的解釋

驗對魚契。 唐 宋 之制,殿門開閉要核對魚契。其制,以檀木刻魚形,分為左右,左留中,右置門使處,魚契左右相合始開殿門,謂之勘契。 唐 劉邺 《侍漏院吟》:“玉堂簾外獨遲遲,明月初沉勘契時。”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談錄·官制》:“舊制,郊祀禮成,駕還闕門,有勘契之儀……其制如勘箭之儀, 熙寧 中,詔罷其制。” 宋 王應麟 《玉海·器用·皇祐文德殿魚契》:“皇城司上新作 文德殿 香檀魚契,契有左右,左留中,右付本司。各長尺有一寸,博二寸八分,厚六分,刻魚形,鑿枘相合,縷金為文。車駕至門,勘契官執右契奏,閣門使降左契,勘契官跪奏勘畢,奏雲:‘外契合。’”參見“ 勘箭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勘契是古代官署制度術語,指官員在進入宮門或重要官署時,需核驗符契(一種特制的憑證)以确認身份和權限的行為。其核心含義為核驗符契的真僞與匹配性,是古代行政與安保制度的重要環節。以下從字義、制度背景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詳解:


一、字義解析

  1. 《說文解字》釋為“校也”,本義為核對、審查。引申為查驗文書、證據的真僞,如“勘驗”“勘合”。

  2. 原指刻痕為憑的符節或文書(《說文》:“契,大約也”)。後特指一分為二的憑證信物,雙方各持一半,合符即可驗證身份(如魚符、龜符)。

“勘契”即通過比對符契的吻合度完成身份核驗,強調官方流程的嚴謹性。


二、制度背景與運作

勘契制度在唐宋時期臻于完善,尤以宋代為典型:

此制旨在防範詐僞、保障禁地安全,屬古代行政監督的重要手段。


三、典籍例證

  1. 《宋史·禮志》

    “凡車駕出入,監門官以契勘驗,號‘勘契’。”

    記載帝王儀仗出入宮門時,需由監門官持符契核驗。

  2. 《續資治通鑒長編》

    “夜分啟城門,須見魚契相符。”

    說明夜間開啟城門必以魚形符契為憑,二者相合方可放行。


四、引申與消亡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勘”“契”詞條。
  2. 《宋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唐六典》,中華書局影印本。
  4.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勘契”是唐宋時期的一種門禁制度,主要用于核對殿門開啟的憑證。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通過驗對魚契(一種信物)來确認身份或權限。具體制度為:用檀木雕刻成魚形,分為左右兩半,左半存放于宮中,右半交予門使保管。開殿門時需将左右魚契相合,驗證無誤後方可開啟。

  2. 制度特點

    • 材質與形制:魚契以檀木制成魚形,分左右兩半,象征權威和唯一性。
    • 使用流程:每次開啟殿門需嚴格核對兩半魚契是否吻合,确保安全。
    • 應用範圍:主要用于皇宮殿門、重大祭祀等場合,如宋代郊祀禮成後回宮也需勘契。
  3. 曆史演變
    唐代劉邺《侍漏院吟》中提及“勘契時”,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談錄》記載其制與“勘箭”類似,後于熙甯年間廢止。北宋皇祐年間還曾制作文德殿專用的香檀魚契。

  4. 注意詞義區别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勘契”引申為“通過調查探求真相”,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為引申義或誤用。

“勘契”原指唐宋宮廷門禁的魚契核對制度,具有明确的曆史背景和實物憑證特征。需注意與現代引申義的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隘角抱歉編組标駁兵死诐憸不涯惝然塵觸崇竦慈菰大江東去箪食壺酒琱缋定量分析頂門火豆馬二林蜂子該臧拱璧供輸鈎緣子官星詭品歸興火暖護築鲛室季代競勝景撰進迫稷穑慨然鵾皮零散令質淋尖踢斛牧畜木性南牙曝鰓千帆競發遷日清平顉頤入朝入流石坼事與願違屍宅守成殊等相望香象小侑兒洩橫寫字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