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醓醢。 明 劉基 《雪晴偶興因以成篇》:“藩閫官曹厚祿食,忍以黔黎為醢醓。”
未找到“醢醓”一詞的直接解釋。但通過拆解分析,“醢”與“醓”均為古代漢語中與調味品相關的生僻字:
醢(hǎi)
本義指肉醬,也指古代将人剁成肉醬的酷刑。如《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纣王“醢九侯”,即用此刑。
醓(tǎn)
多指肉醬的汁,或與“醢”連用表示調味醬料。《詩經·大雅·行葦》有“醓醢以薦”,指用肉醬獻祭祖先的禮儀。
推測詞義:
“醢醓”可能是複合詞,指代古代肉醬類調味品,或特指帶汁的肉醬。需注意該詞極為罕見,建議結合具體古籍上下文分析,或參考《說文解字》《古代漢語詞典》等專業工具書。
醢醓,這個字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義是指将肉切成絲狀,腌制後用鹽、醬等調料腌制而成的食品。以下将對這個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和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進行探究。
醢醓的左邊是"酉"部,右邊是由“采”和“分”兩個字構成。字體結構上,"醢"字總共有16個筆畫。
"醢醓"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器》(漢代)一書中。它源自古代一種烹饪技巧,用于腌制食材以保鮮和增加味道。隨着時代的演變,這個詞逐漸擴展到醬料的意義上。
"醢醓"字有繁體字形式,即"醢"字變成了"醢"。
在古代,"醢醓"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在漢代,"酉"部分是一個獨立的部分。
1. 廚師将肉切成絲狀,腌制後做成了美味的醢醓。
2. 我聽說這家餐廳的特色菜就是醢醓。
醢醓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比如醬醢、醬料等。
與醢醓意思相近的詞彙有醬酺、脍醢。
與醢醓意思相反的詞彙可能是生肉或未腌制的食材。
通過以上的探究,我們對于醢醓這個古老漢字的意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都有了更加詳細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