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谦虚恭敬。 汉 应劭 《风俗通·穷通·太傅汝南陈蕃》:“ 蕃 持板迎之,长跪;令徐乃下车,即坐,不命去板,辞意又不谦恪, 蕃 深忿之。”
“谦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谦虚恭敬,强调在言行举止中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以下为详细解析:
“谦”指谦虚、不自满,“恪”意为恭敬、恪守。两者结合后,形容人待人接物时既谦和又恭敬,注重礼仪与原则。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应劭的《风俗通·穷通·太傅汝南陈蕃》。文中记载,陈蕃因对方“辞意不谦恪”而心生不满,侧面反映了“谦恪”在古代社交中的重要性。
“谦恪”不仅体现外在礼节,更包含内在的自我约束,如恪守道德准则、尊重他人等,是中华文化中推崇的品德之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用例或近义词对比,可参考《风俗通》原文或权威词典。
谦恪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谦虚谨慎,具有谦虚而恭敬的态度。
谦恪的部首是讠和心,拆分后的笔画数分别为7画和8画。
谦恪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卫风·硕人》中:“谦谓盈盈,恪谔谔兮。”在古代,人们重视谦恭有礼的品质,因此这个词汇被用来形容人的态度和行为。
谦恪的繁体字是謙恪。
在古代,谦恪的字形稍有不同。谦字的旧字形为虔字旁加从乾字上加"口"形,恪字的旧字形是被一个"丿"字形包围的心字旁。
1. 他谦恪地接受了全体同事的夸奖。
2. 公司领导谦恪地与客户交流,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3. 老师的谦恪态度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
谦虚、恭谨、谦逊、谨慎。
谦逊、节俭、恭顺。
傲慢、自大、放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