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封閉隱秘。 唐 孫過庭 《書譜》:“古今阻絶,無所質問,設有所會,緘祕已深,遂令學者茫然,莫知領要。” 唐 孫過庭 《書譜》:“四海知音,或存觀省。緘祕之旨,餘無取焉。”
“緘秘”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iān m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緘秘”由“緘”(封閉、閉口不言)和“秘”(秘密)組成,字面意為“封閉隱秘”,指保守秘密、不洩露信息的行為或狀态。
詞義核心
強調對重要信息的嚴格保密,既可用于形容個人或組織守口如瓶的能力,也可描述事物本身的隱秘性。
例如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寫道:“緘祕已深,遂令學者茫然”,批評過度保密導緻他人難以理解。
曆史文獻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書法理論著作《書譜》,作者孫過庭在文中提到“緘祕之旨,餘無取焉”,表明不贊同過度封閉知識的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書譜》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緘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思是保密、保守秘密,不外洩。
緘秘的拆分部首是缶(fǒu),共有14個筆畫。
緘秘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緘秘的“緘”和“秘”都是古漢字。
緘秘的繁體寫作“緘秘”。
古時候緘秘的漢字寫作“緘蔓”。
1. 他被告知要對這個計劃保持緘秘,不能告訴任何人。
2. 這個文件内容極為重要,需要加上緘秘的标記。
緘默、緘口、緘言
保密、秘密、隱秘
公開、洩露、透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