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eatly repent] 大悔
大悔。《易·複》:“不遠復,無祇悔。” 孔穎達 疏:“既能速復,是無大悔。”《後漢書·郎顗傳》:“思過念咎,務消祇悔。”
“祇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祇悔”強調因未及時修正錯誤而産生的深刻悔意,常見于勸誡類文本。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周易》及《後漢書》相關章節。
祇悔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隻有悔恨。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示(礻)和心,祇由示部,悔由心部。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先進》中的一段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說在我們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應該選擇善良的人為師,向他們學習,而對于不善良的人,應該及時改正自己。
在繁體字中,“祇悔”寫作“祇悔”,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祇悔”,在古代的寫法中,示部常常寫作“礻”,心部常常寫作“忄”。而整個詞語的字形也稍有些不同,例如心部的寫法可能更加簡單或略有變形。
以下是一些關于“祇悔”的例句:
1. 他看着對方的人品和處事方式,不禁祇悔當初沒有選擇與他合作。
2. 再也無法挽回的事情,隻能讓我深感祇悔。
組詞:悔恨、自責、後悔
近義詞:懊悔、悲悔、悔過
反義詞:滿意、欣慰、死不悔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