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魏 晋 乐府的一种诗题。起于 汉 末。 汉 王粲 、 三国 魏 曹植 、 晋 张载 皆有《七哀诗》,为反映社会动乱,抒发悲伤感情的五言诗。《文选·曹植<七哀诗>》 唐 吕向 题解:“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也。” 隋 江总 《在陈旦解酲共哭顾舍人》诗:“独酌一樽酒,高咏七哀诗。” 唐 杜甫 《垂白》诗:“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 元 萨都剌 《同克明曹生清明日登北固山和韵》:“共君且饮酒一斗,处世不必歌七哀。”
(2).泛指多种哀伤。 唐 陆龟蒙 《次幽独君韵》:“落日送万古,秋声含七哀。”
七哀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诗歌体裁,以抒发深沉哀痛之情为主要特征。其名称中的“七”并非确指七种哀伤,而是泛指多种、深重的悲慨;而“哀”则点明了诗歌的核心情感基调。该体裁通过描绘战乱、离别、民生疾苦等场景,集中体现了诗人对时代苦难的深刻体悟与悲悯情怀。
“七哀”兴起于汉末建安时期,与当时军阀混战、瘟疫频发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曹植、王粲等文人以现实主义笔法记录民生疾苦,使该体裁成为建安风骨的代表形式之一。唐代以后,“七哀”逐渐演化为泛指抒写哀思的诗歌类型,但其原始内涵仍与建安文学紧密关联。
王粲《七哀诗三首》被公认为典范之作,其中第一首以“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意象,将个人漂泊之哀升华为家国之恸,奠定了七哀诗的悲壮美学风格。此类作品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更因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特点,成为研究魏晋文学思想的重要载体。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七哀”作为文学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诗题起源 作为乐府诗题,始见于汉末魏晋时期,王粲、曹植、张载等人均以此题创作。早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荡,如王粲《七哀诗》描绘"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乱世惨状。
二、词义本解 名称包含双重含义:
三、曹植诗作的特殊性 以曹植《七哀诗》为例,表面写思妇闺怨: •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用尘泥喻夫妻关系 • "愿为西南风"四句暗含政治寄托,表达被兄长曹丕排挤的失意 这种"托闺怨以讽君"的手法,使七哀主题从社会写实转向个人政治隐喻。
需注意不同朝代对"七哀"的解释差异:汉魏时期侧重反映社会现实,唐代注疏强化了情感分类,明清学者则更关注诗歌的比兴手法。理解时需结合具体文本语境。
八百里梆鼓备盛不赏之功彩服豺狼成性柴米油盐超轶绝尘程砚秋初藳出幸撮襟书大有裨益点字方钢鲂鲆范例发齐非方粉坊复员贯发恨人化权活宝降口激节靖兵京闱金楼子讥诎拒却坤隅略城练字离尤满洲捻香培护朋知钱痴权媢曲先生人轮子三采缮甲扇面善顺声称渗漏十二入食肆諟谕漱浣叔母殊事太弟叹惋淘米它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