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紙名。 浙江 剡溪 所出。 明 楊慎 《蜀箋川筆川墨·敲冰紙》:“敲冰紙, 剡 所出也。 張伯玉 《蓬萊閣》詩:‘敲冰呈好手,織素競交鸞。’注:‘ 越 俗競誇敲冰紙。’ 剡水 清潔,山又多藤楮,以敲冰時製之佳,蓋冬水也。”
“敲冰紙”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根據不同的文獻來源,其解釋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分析:
産地與工藝
敲冰紙是浙江剡溪(今嵊州一帶)出産的一種傳統手工紙。其制作工藝特殊,需在冬季敲冰取水,結合當地豐富的藤楮原料制成。這種紙因水質清潔且冬季低溫利于纖維處理,故質地精美。
曆史記載
明代學者楊慎在《蜀箋川筆川墨·敲冰紙》中提及,宋代文人張伯玉曾以“敲冰呈好手,織素競交鸾”贊美此紙,并注“越俗競誇敲冰紙”,可見其工藝在曆史上備受推崇。
特點與用途
因冬季水質純淨,敲冰紙以細膩、光滑著稱,常用于書畫、典籍抄寫等高端用途。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到“敲冰紙”可比喻“事情極其簡單”,類似“易如反掌”。這一解釋可能與“敲碎薄冰”的意象相關,但未見于古代文獻及高權威來源,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
敲冰紙的核心定義仍以傳統手工紙為主,建議優先采用古籍與權威文獻的解釋。若需引用其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并注明來源差異。
敲冰紙是指用錘子輕擊或敲擊冰塊的動作。通常用來形容冬天的寒冷和凍結的天氣。
敲冰紙的拆分部首為⺷(⺷為水的部首)和紙的部首⺮(⺮為竹的部首)。
敲冰紙的總筆畫數為7畫。
《敲冰紙》這個詞來源于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冰紙一詞最早出現在《古柳樹》這首古詩中,該詩描寫了冰雪覆蓋的嚴寒冬天,人們用錘子敲打冰塊的情景。
繁體字的敲冰紙為「敲冰紙」。
在古代,敲冰紙的漢字寫法為「敲冰紙」或者「敲冰條」。
1. 冬天來了,我們一家人在後院敲冰紙,享受着冰天雪地的樂趣。
2. 寒冷的北風呼嘯着,仿佛要凍結一切,敲冰紙的聲音在寂靜的夜晚裡回蕩。
3. 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拿出錘子,準備在小河邊敲冰紙,迎接冬天的到來。
1. 冰冷: 形容極度寒冷。
2. 冰雪: 指冰和雪,常表示冬天的寒冷景象。
3. 冬季: 每年的十二月、一月和二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
1. 敲冰: 對冰塊用力擊打。
2. 打冰: 與敲冰紙的意思相近,都是指用工具敲擊冰塊。
1. 喚醒: 意思是使人從睡眠中醒來,與冰冷和冬天相關的活動相反。
2. 融化: 指冰塊受到溫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的影響而變成液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