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usband's mother]∶丈夫的母亲
(2) [grandmother] 〈方〉∶祖母;外祖母
(3) [leader]∶个人或单位的顶头上司
(1).对老年妇女的尊称。 宋 楼钥 《太硕人潘氏挽词》诗自注:“ 太宗 赐 张文定 齐贤 母詔曰:‘婆婆有福,生得好儿,为国家分忧。’”《儒林外史》第九回:“那老婆婆白髮齐眉,出来向两公子道了万福。” 郭小川 《春暖花开》诗:“婆婆好似 佘太君 ,妇女如同 穆桂英 。”
(2).祖母。 唐 权德舆 《祭孙男法延师文》:“翁翁婆婆以乳菓之奠,致祭於九岁孙男 法延师 之灵。”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妈妈远征,孩儿固当陪侍;婆婆独守,孙子岂忍抛离?”
(3).母亲。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 鶯鶯 不忍,以此背婆婆。婆婆知道,除会圣,云雨怎得成合!”
(4).丈夫之母。 明 高明 《琵琶记·蔡母嗟儿》:“公公婆婆,媳妇便是亲儿女,劳役事,本分当为。”《儒林外史》第六回:“媳妇住着正屋,婆婆倒住着厢房,天地世间,也没有这个道理。” 丁玲 《母亲》:“大姑奶奶是能干的人,绣花有名的好,又快,又会出花样,可是二十年的媳妇一做,被婆婆压倒了。”
(5).妻子。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楔子:“我那先娶的婆婆可亡化子,这婆婆是我后娶的。” 元 关汉卿 《蝴蝶梦》楔子:“这是我的婆婆,生下三个孩儿,都不肯做农庄生活,只是读书写字。”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唉,同志不晓得,是我婆婆的主意。”
“婆婆”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和地域中存在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
丈夫的母亲
最常见的含义,指丈夫的母亲,与“公公”(丈夫的父亲)合称“公婆”。在广东地区,婆婆也被直称为“奶奶”。
对老年妇女的尊称
可用于尊称年长女性,如宋代文献中记载的“贾婆婆”。
祖母或外祖母
部分方言中可指代祖母、外祖母甚至曾祖母。
妻子(罕见)
古汉语中偶见将妻子称为“婆婆”,但现代已极少使用。
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婆婆”是一个常用的汉语词汇,是指丈夫的母亲,也就是女儿嫁入丈夫家后的丈夫的母亲。
“婆婆”的拆分部首是“女”和“土”,其中“女”部表示与女性有关,而“土”部是表示与土地、田地有关。这两个部首的笔画分别是“3”和“3”,总笔画数为6。
“婆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族的婚姻制度和家族观念。在古代,女子结婚后往往要离开自己的家庭,嫁入丈夫的家庭,侍奉公婆,成为丈夫家庭的一份子。因此,丈夫的母亲也就成为了婆婆。
“婆婆”的繁体字为「婆婆」。
在古代汉字中,婆婆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嬸嬸」,其中的声旁“宀”表示与家庭、住宅有关。这种写法强调了婆婆的地位与家庭的关系。
1. 我的婆婆很慈祥,对我非常好。
2. 婆婆经常照顾孙子,充满母爱。
婆婆这个词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汇,例如:
1. 儿媳妇:指丈夫的妻子,也就是婆婆的女儿。
2. 外婆:指自己母亲的母亲,与婆婆关系不同。
3. 公公:指丈夫的父亲,与婆婆有着相同的地位。
与“婆婆”意思相近的词汇有:
1. 岳母:指丈夫的母亲,与“婆婆”意思相同。
2. 老妈子:指对丈夫的母亲的亲昵称呼,含有亲近和亲切的意味。
与“婆婆”意思相反的词汇有:
1. 妈妈:指自己的母亲,与丈夫的母亲不同。
2. 媳妇:指女子结婚后成为丈夫家庭的一员,与婆婆的关系相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