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偏頗。 漢 劉桢 《贈徐幹》詩:“仰視白月光,皦皦高且懸。兼燭八紘内,物類無頗偏。”《後漢書·方術傳序》:“意者多迷其統,取遣頗偏,甚有雖流宕過誕亦失也。” 李賢 注:“取遣謂信與不信也。陰陽之術,或信或不信,各有所執,故偏頗也。” 唐 顧況 《歸陽蕭寺有丁行者能修無生忍擔水施僧況歸命稽首作詩》:“佛法付國王,平等無頗偏。”
“頗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ō piān,其核心含義指過度偏向某一方,有失公平或不公正。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贈徐幹》《後漢書·方術傳序》等文獻。
《頗偏》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事物或言論傾向一方,偏向一方或偏頗,不公正或不中立。
《頗偏》的部首是頁(也),拼音為“yè”,筆畫數為12。
《頗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頗”意為“偏向”,表示傾向或偏袒;“偏”意為“不公正”或“不中立”,表示傾斜或偏向一方。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用來形容言論或事物的偏頗。
《頗偏》的繁體字為「頗偏」。
在古代漢字中,頗偏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的寫法可以參考古代字典或文獻資料。
1. 他的觀點頗偏向一方,缺乏客觀和中立性。
2. 這篇報道明顯頗偏,沒有全面考慮各方面的因素。
3. 在公正評判事物時,我們應該避免頗偏的觀點,保持客觀中立。
頗诏、頗伫、偏頗、頗多、偏見、偏重等。
偏頗、偏執、主觀、片面。
公正、中立、客觀、全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