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偏頗。 漢 劉桢 《贈徐幹》詩:“仰視白月光,皦皦高且懸。兼燭八紘内,物類無頗偏。”《後漢書·方術傳序》:“意者多迷其統,取遣頗偏,甚有雖流宕過誕亦失也。” 李賢 注:“取遣謂信與不信也。陰陽之術,或信或不信,各有所執,故偏頗也。” 唐 顧況 《歸陽蕭寺有丁行者能修無生忍擔水施僧況歸命稽首作詩》:“佛法付國王,平等無頗偏。”
“頗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構詞和語義兩個角度分析:
一、語義解析
“頗偏”屬于同義複合詞,由“頗”與“偏”兩個近義語素構成:
表示程度深,意為“很、相當”,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吳王曰:将軍罷休矣,寡人頗不欲出”。
本義指傾斜、不居中,引申為側重、不全面,如《尚書·洪範》雲“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複合後“頗偏”強調明顯的傾向性或失衡狀态,即“相當偏向某一方”,含輕微貶義,暗指有失公允。
二、詞典釋義與用例
權威辭書對其定義如下:
“頗偏”釋為“偏向某一方面,不公正”。
例:清人筆記《柳南隨筆》載“議論頗偏,未足為據”。
标注為書面語,釋義“偏于一方;不全面”。
三、與“偏頗”的辨析
“頗偏”與“偏頗”為同素逆序詞,但用法有别:
形容詞,直接描述事物性質,如“觀點偏頗”。
多作狀語或謂語,強調動作或狀态的偏向性,如“立論頗偏于主觀”。
四、語用特征
屬書面語,多見于評論性文本(如學術批評、政論分析)。
隱含對客觀性缺失的批評,如“其說雖新,然頗偏激,未為的論”。
權威參考來源
漢語詞彙系統性釋義的權威工具書。
規範現代漢語使用的國家标準辭書。
收錄古典文獻用例,印證詞源演變。
解析文言複合詞的構詞規律。
(注:因平台限制未提供直接鍊接,上述文獻可通過中國知網、高校圖書館或商務印書館官網查詢權威版本。)
“頗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ō piān,其核心含義指過度偏向某一方,有失公平或不公正。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贈徐幹》《後漢書·方術傳序》等文獻。
案掾白蕖八品獘窦筆匠筆語潮銀懲警铛旋吃乾飯春蠒代耕敦弓地坼頂禮膜拜爾朱馮谖劍腹胪負裝幹侯鲠論廣州泉固不可徹海縣厚臉皮婚俗昏障江洋大盜谏職腳力節節積能進羨究歸卡鐄看開款宴來派連隊連二趕三量才而為六骸劉賈珞琭盧犬盤撥遷拜切忌岐路施绯拖緑輸情死乞白賴曭漭貪祿投畀豺虎外翼王義吾等無名小輩脅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