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泼寒的意思、泼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泼寒的解释

见“ 泼寒胡戏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泼寒”是由“泼”与“寒”组合而成的古汉语词汇,本义指古代冬季举行的驱寒祈福仪式,后特指唐代传入的西域民俗活动“泼寒胡戏”(又称“乞寒胡戏”)。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泼”在此处取“泼洒”之意,“寒”指寒冷气候,组合后表示通过泼水、歌舞等仪式祛除寒气、祈求丰年。

从历史演变来看,该词最早见于《旧唐书·中宗纪》对景龙元年(707年)宫廷活动的记载:“御洛城南门观泼寒胡戏”,其形式包含戴兽面、着胡服、击鼓泼水等元素。宋代《文献通考》进一步说明此风俗源自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经龟兹传入中原,后因礼部侍郎吕元泰上书劝谏“伤政体”而逐渐衰落。

在现代汉语中,“泼寒”已不作为独立词汇使用,但可从词素角度解读为“驱散寒冷的泼洒动作”。例如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的“泼水节”,可视作该词文化内涵的延续,相关民俗研究著作《中国节庆文化丛书》对此有详细考据。

网络扩展解释

“泼寒”是“泼寒胡戏”的简称,指古代一种源自西域的风俗性歌舞活动,后传入中国唐代。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起源与传播
    该活动起源于东罗马帝国(古称大秦国),经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后于唐代传入中原地区。其名称中的“胡”表明与西域胡人文化相关。

  2. 活动形式

    • 时间:每年农历十一月严寒时节举行。
    • 参与者:由勇壮少年裸体结队歌舞,伴有鼓乐等乐器。
    • 特色:观者以水泼洒表演者,兼具驱寒与祈福的寓意。
  3. 文化意义
    作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泼寒胡戏融合了西域乐舞与中原民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性和多元文化交融。

  4. 字义补充

    • “泼”:本义为用力洒水,引申为有魄力、不受拘束(如“泼辣”)。
    • “寒”:指寒冷,也含“贫寒”“畏惧”等引申义。

注:因史料记载有限,具体细节可能存在争议,建议结合《旧唐书》《唐会要》等典籍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百罹镑刨包袱皮表闾笔性才用赤菽锤炼淡泊明志达人鵰翮东虢方外士風婆婆氛厉概心钢珠隔绝骨朵直好畤侯河清海宴贱胚贱物矫矫不群截取矜忍九重城卷阿具草郡政阃内雷市率带门里出身判释磞头披砍平和泼皮迫小蒲伏齐纨诠授羣好容声宿疾汤半体镗锝韬瑕推问无敌手呜呃五牛悟性鲜卑山相将香屏宪听洗兵洗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