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開導其心,使之領悟。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啟發 和帝 ,誅讨 竇氏 。”《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八年》:“ 麟 屢進策畫,啟發 垂 意, 垂 更奇之,寵待與諸子均矣。”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 老李 的話,給了我啟發。”
2.闡明;發揮。 漢 班固 《西都賦》:“啟發篇章,校理秘文。”《晉書·隱逸傳·索襲》:“遊思於陰陽之術,著天文地理十餘篇,多所啟發。”
3.謂掀開覆蓋物,使暴露在外。 宋 王禹偁 《金吾》:“享年六十九,固不為夭折,考終北牖下,手足全啟發。”
4.指發掘。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嗜酒終身》:“所謂‘旅殡 嶽陽 ’,安知不是 宗武 由 耒陽 啟發其父的屍骨,僅運至于 嶽陽 而自己病沒,因而暫殡。”
“啓發”(現簡體寫作“啟發”)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解釋:
開導心志,使人領悟
源于《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指通過引導、點撥,使人自主思考并理解道理。例如:老師通過提問啟發學生解題思路。
闡明與發揮
用于學術或文學領域,指對文本、理論進行深入解釋和拓展。如班固《西都賦》“啟發篇章,校理秘文”,即指整理并闡釋典籍。
如需更詳細例證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或權威語言學資料。
《啓發》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啟發、激發、開發。它是指通過潛移默化或刻意引導,使人們産生新的思想、認識或行動。
《啓發》的拆分部首是口(kǒu)和白(bái),部首的作用是用來表征漢字的基本意義。
《啓發》的總筆畫數為12畫。在漢字書寫中,筆畫數是指構成一個漢字所需的筆畫的數量。
《啓發》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說文解字》。在繁體字中,《啓發》的寫法是「啟發」。
在古代的漢字中,《啓發》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在隋唐時期,它的寫法是「啓發」,其中「發」使用的是「灬」作為部首,表示引申出來的意義。
1. 這個故事給我很大的啓發,讓我意識到努力和毅力的重要性。
2. 他的演講很有啓發性,讓聽衆們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思考。
組詞:啟發人、啓發思路、啓發潛能
近義詞:激發、開導、引導
反義詞:禁锢、束縛、壓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