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繪有卷龍的禮服。《逸周書·世俘》:“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廟。”《詩·豳風·九罭》:“我覯之子,衮衣繡裳。” 毛 傳:“衮衣,卷龍也。” 陸德明 釋文:“天子畫升龍於衣上,公但畫降龍。”《舊唐書·後妃傳下·代宗睿真皇後》:“上太皇太後諡冊,造神主,擇日祔於 代宗 廟。其褘衣備法駕奉迎於 元陵 祠,復置於 代宗皇帝 衮衣之右。” 明 鄭若庸 《玉玦記·對策》:“日華浮動衮衣新,願竭草茆忠悃。” 郭沫若 《行路難》下篇一:“啊,小鳥是用不着鼎食的,麋鹿是用不着衮衣的。”
(2).借指帝王或上公。 南朝 梁 沉約 《梁三朝雅樂歌·俊雅》:“衮衣前邁,列辟雲從。” 明 陸采 《明珠記·巡陵》:“立傍衮衣,滿身香氣;回瞻寶座,一朵紅雲。”《再生緣》第四九回:“ 酈明堂 ,離坐三呼謝衮衣。”
衮衣(gǔn yī)是中國古代禮制中帝王及上公所穿的禮服,具有鮮明的等級象征和文化内涵。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權威考據:
衮衣特指繡有龍紋的黑色禮服。《周禮·春官·司服》明确記載:“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衮冕。”鄭玄注:“衮,卷龍衣也。”其核心特征為衣裳繡有卷曲龍紋,并以玄衣(黑色上衣)纁裳(赤黃色下裳)為基本形制。十二章紋(日、月、星辰、山、龍等12種圖案)為最高等級裝飾,象征君王承天受命。
《詩經·豳風·九罭》載:“我觏之子,衮衣繡裳。”毛傳:“衮衣,卷龍也。”印證周代天子在祭祀、冊封等重大典禮中必着衮衣,以彰王權天授。
《禮記·王制》規定:“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則賜也,不過九命。”鄭玄注:“卷,俗讀也,其通則曰衮。”三公(太師、太傅、太保)經天子特許可着衮衣,成為人臣最高榮譽象征。
衮衣被賦予“代指帝王”的隱喻功能。如《詩經·大雅·烝民》雲:“衮職有阙,維仲山甫補之。”此處“衮職”即代指周宣王,體現服飾與王權的深度融合。唐代杜牧《自遣》詩“何當署卻趨炎地,冷露寒霜自不侵”亦以“衮衮諸公”暗喻權貴階層。
漢代衮衣确立“十二章紋”制度(《後漢書·輿服志》),唐代将日月分飾兩肩(《舊唐書·輿服志》),明代定制為“玄衣黃裳,十二章配五色雲紋”(《明史·輿服志》)。其演變過程貫穿中國古代服飾禮法體系的核心脈絡。
衮衣: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繪有卷龍的禮服。後借指帝王或三公。
權威參考文獻
衮衣(拼音:gǔn yī)是古代中國帝王及高級官員(如上公)所穿的禮服,具有鮮明的等級象征和文化内涵。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衮衣是繪有卷龍紋樣的禮服,屬于古代最高規格的服飾之一,專用于帝王、三公等身份顯赫者。其名稱中的“衮”即指龍紋刺繡,而“衣”則代表服飾整體。
衮衣主要用于祭祀、冊封、大典等重大儀式,如《逸周書》記載周王穿衮衣祭祀宗廟。
如需進一步了解衮衣的形制演變或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詩經·豳風》《逸周書》等古籍,或查閱博物館藏品資料。
安全梯柏國暴露保伍逼逼剝剝兵戟谄曲朝不圖夕床欄村野鄙夫大風詞瓞綿飛鞚輔世長民膏土乖節國步寒山子黑蛟螭橫強河身黃甲婟澤假貸稽古井井有理靜貼金石軀絶纓軍港顆凍牢戶陵威鸾交鳳友漉網匏瓜俜伶潛精牽時齊娥缺疑驲遞贍部洲山府賞封山公倒載拭擦石矼鸤枭孰複太陰煉形鐵木窪涔外屋外宗響铛铛先自隗始消任宵雅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