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庾的意思、官庾的詳細解釋
官庾的解釋
官府的谷倉。 宋 陸遊 《新涼書懷》詩:“先輸官庾無逋賦,共賽神祠有社錢。”
詞語分解
- 官的解釋 官 ā 在政府擔任職務的人:官吏。官僚。官邸。官腔。官署。官廳。官爵。 屬于國家的或公家的:官辦。官費。官方。官府。 生物體上有特定機能的部分:感官。器官。五官。 * 。 姓。 民 筆畫數:; 部首:
- 庾的解釋 庾 ǔ 露天的谷倉:庾積。 古代容量單位,一庾等于十六鬥。 姓。 筆畫數:; 部首: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官庾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官”和“庾”兩部分構成,專指古代由國家設立、管理的公共糧倉,是古代倉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單字釋義與構詞邏輯
- 官:指官府、公家。《說文解字》釋為“吏事君也”,引申為官方或國家機構。
- 庾:本義為露天谷堆,後指糧倉。《說文解字》注:“庾,水漕倉也”,特指儲存轉運糧食的倉庫。
組合義:“官庾”即“官府管理的糧倉”,強調其所有權與職能的國家屬性。
二、核心定義與功能
指古代官府為儲備稅糧、調節赈災、供養軍隊而設立的糧倉。其核心特征包括:
- 所有權歸屬:由國家或地方官府直接管轄,區别于私人糧倉(如“私廪”)。
- 核心職能:
- 收納田賦稅糧(如粟、稻);
- 平抑糧價(豐年收儲、荒年放糧);
- 保障軍需供應;
- 應對災荒赈濟(見《新唐書·食貨志》)。
三、曆史制度背景
官庾體系是古代財政與民生管理的關鍵環節,曆代均有完善制度:
- 秦漢時期:設“太倉”于京師,郡縣設“常平倉”雛形。
- 隋唐至宋:形成“正倉(州縣)—轉運倉(漕運節點)—太倉(京師)”三級體系,如唐代含嘉倉、黎陽倉(《通典·食貨典》載其儲糧規模)。
- 管理機制:由戶部統籌,地方官吏負責倉儲收支、防潮防蛀(如宋代《倉法》規定“曝晾輪換”制度)。
四、文獻例證與文化意涵
- 古代典籍用例:
-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官庾之積,足以備水旱。” 指官倉儲備可應對自然災害。
- 《宋史·職官志》:“諸州官庾,主吏受代,須交割見存糧數。” 強調官吏交接時需清點存糧。
- 文化象征:官庾被視為治國安邦的物質基礎,如“倉廪實而知禮節”(《管子》),反映古代“重農儲糧”的治理思想。
五、相關概念辨析
- 與“常平倉”區别:常平倉是官庾的一種,專司平抑糧價;官庾涵蓋更廣,包括軍倉、正倉等。
- 與“義倉”區别:義倉多由民間籌設、官府監督,用于本地赈濟;官庾則完全隸屬國家財政系統。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官庾”詞條釋義;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對“庾”的考據;
- 《新唐書·食貨志》《宋史·職官志》對倉儲制度的記載;
- 古代經濟史研究論著(如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的制度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官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信息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官庾”指官府的谷倉,主要用于儲存糧食。其中“庾”單獨指露天谷倉或古代容量單位(十六鬥為一庾)。
二、文獻出處
該詞見于宋代陸遊《新涼書懷》詩:“先輸官庾無逋賦,共賽神祠有社錢。”,詩句反映了百姓優先繳納官倉賦稅的社會場景。
三、結構解析
- 官:指官府、公家機構
- 庾:特指儲糧建築,後延伸為容量單位
二者組合後專指官方糧倉,區别于民間倉儲。
四、擴展說明
古代官庾承擔着調節糧食供給、應對災荒等職能,屬于國家財政管理體系的重要部分。陸遊詩句中“官庾”與“社錢”對應,體現了賦稅與祭祀活動的關聯性。
可通過漢典、查字典等高權威來源獲取更多古籍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保膘被幞綳冬鞭靈走石标遇充多窗望垂憲辍舂辭避雌搭大室電線頂價定心骨,定心骨兒對不上二伯風雪交加圭碑鬼鬼祟祟歸一古始含商咀征漢鐘離淮南王皇胄迦羅剪屠節槎金磾香迳迳進率金題玉躞即戎抗疏滿處蠻猓枚筮謬耄疲瘁乞火傾腸倒腹穹阊群口铄金善為說辭史話水門汀水芝四環路娑羅籠天下大同通昏通俗化佗背瓦隴僞辯五日子祥異賢識纖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