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虱的别名。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昆虫·虱》:“ 宋 道君 北狩至 五国城 ,衣上见蝨,呼为琵琶虫,以其形类琵琶也。”
琵琶虫是汉语中对部分昆虫的民间俗称,其定义在不同方言区存在差异。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记载,该词主要指代两类生物:
蟑螂别称
在江浙沪地区特指蜚蠊目昆虫,因虫体扁平似琵琶面板得名。该说法见于《吴地方言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中关于家居害虫的记载,描述其"背甲油亮,触须细长,善匿缝中"的形态特征。
拟步甲科昆虫
华北部分地区将琵琶虫作为拟步甲科甲虫的统称,尤指蒙古沙潜等农业害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编纂的《中国昆虫图鉴》(科学出版社,2010年)显示,这类昆虫具有"椭圆形鞘翅,前胸背板隆起"的典型特征,幼虫阶段会危害农作物根系。
该词汇在《现代汉语方言词库》(语文出版社,2015年)中被标注为"区域性非学术用语",其词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江南弹词唱本,常以"琵琶"比喻物体外形轮廓。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医药典籍《本草拾遗》中虽有"琵琶虫入药"的记载,但现代研究证实其所指实为鼠妇科的平甲虫。
“琵琶虫”是一个中文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定义
指虱子的别名,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常寄生于人畜体表吸血,可传播疾病。其名称来源于外形类似琵琶的轮廓(背部宽、尾部窄)。
历史渊源
明代文献《山堂肆考》记载,宋徽宗(道君)被囚五国城时,因衣上生虱而称其为“琵琶虫”。
引申义
形容人虚伪,表面和善亲切,实则心机深重、不可信任。类似“笑面虎”的隐喻表达。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批评表里不一的行为,例如:“他看似热心助人,实则是条琵琶虫。”
若需查看更多历史文献或成语案例,可参考、2、3、6的原始来源。
白帝子白金龟龙班丝贝崩湍比肩系踵长戚乘衅逞意嗔喝齿垢赤篆重身子初露头角刺头彫章镂句定洋东嘉皯霉赶上顾拂诡森森咳首花枝将士监造介立季考尽情进退惟咎蹶张士空俭恐詟寇令闚观昆邓梁上君连环图画落水狗嫚戾昧心财眉雪沵迤漠漠男才女貌剽俗乾茨腊清话上色梢梢施设肆恣弹簧门天地诛戮体类头拳土畜窝瘪辖床乡耋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