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刿的意思、不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刿的解釋

謂不割傷物件。《禮記·聘義》:“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亷而不劌,義也。” 鄭玄 注:“劌,傷也。” 孔穎達 疏:“言玉體雖有廉稜而不傷割於物。”《老子》:“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荀子·法行》:“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撓,勇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不刿”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刿”意為割傷、刺傷,“不刿”字面指不割傷物件,常用于描述玉器的特性。例如,玉雖有棱角卻不鋒利傷人,引申為剛正不阿卻不傷害他人的品德。

二、文獻出處

  1. 《禮記·聘義》
    以玉喻德:“廉而不刿,義也”,指玉的棱角分明(象征正直)卻不傷人(體現仁義)。
  2. 《老子》第五十八章
    強調聖人品格:“方而不割,廉而不刿”,主張正直與圓融并存。
  3. 《荀子·法行》
    将“廉而不刿”與“折而不撓”并列,形容堅韌不拔的勇氣。

三、綜合内涵

該詞融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既包含儒家的道德準則(如仁義、正直),也體現道家的處世智慧(如外圓内方、不露鋒芒),常用于贊美人品高潔且行事有度。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刿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不刿(bù jǐn)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不用剃刀剃須,而是用其他方法修剪胡須。它常常用來描述一種不用剃刀刮臉的男士護理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不刿的拆分部首是刀(刂)和金(钅),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來源 不刿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論語·述而》一章中。其中,孔子談到了自己沒有用剃刀刮臉的習慣,而是采取了其他方式來修剪胡須。 繁體 不刿的繁體字為「不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不刿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主要的含義和用法在各個時代并沒有發生過太大的變化。 例句 1. 我一直堅持不刿,所以胡須一直很有型。 2. 不刿的好處是可以減少皮膚刺激。 組詞 不刿可以和其他詞組合形成更具體的表達,例如:刮臉不刿、不刿護理等。 近義詞 不刿的近義詞可以是不剃須、不刮臉等,它們都表示不用剃刀來修剪胡須。 反義詞 不刿的反義詞可以是剃須、刮臉等,它們表示使用剃刀來修剪胡須。 這就是關于不刿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信息。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