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刿的意思、不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刿的解釋

謂不割傷物件。《禮記·聘義》:“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亷而不劌,義也。” 鄭玄 注:“劌,傷也。” 孔穎達 疏:“言玉體雖有廉稜而不傷割於物。”《老子》:“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荀子·法行》:“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撓,勇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刿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否定副詞“不”與動詞“刿”組成。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刿”本義為“割傷、刺傷”,如《說文解字》中注“刿,利傷也”。因此,“不刿”字面可理解為“不割傷、不刺傷”,引申為事物雖有棱角卻不傷人,常用于形容品德或行為的剛正有度。

該詞最早見于《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此處“廉而不刿”指為人清廉剛直卻不失溫和,不因鋒芒過露而傷害他人,體現了道家“守中”的哲學觀。現代漢語中,“不刿”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強調剛柔并濟的處世智慧,例如:“他的批評尖銳而不刿,既指出問題又顧及他人感受。”

在古漢語研究中,“不刿”也被視為通假用法,與“不貴”“不匮”等詞存在音義關聯,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辨析。

網絡擴展解釋

“不刿”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刿”意為割傷、刺傷,“不刿”字面指不割傷物件,常用于描述玉器的特性。例如,玉雖有棱角卻不鋒利傷人,引申為剛正不阿卻不傷害他人的品德。

二、文獻出處

  1. 《禮記·聘義》
    以玉喻德:“廉而不刿,義也”,指玉的棱角分明(象征正直)卻不傷人(體現仁義)。
  2. 《老子》第五十八章
    強調聖人品格:“方而不割,廉而不刿”,主張正直與圓融并存。
  3. 《荀子·法行》
    将“廉而不刿”與“折而不撓”并列,形容堅韌不拔的勇氣。

三、綜合内涵

該詞融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既包含儒家的道德準則(如仁義、正直),也體現道家的處世智慧(如外圓内方、不露鋒芒),常用于贊美人品高潔且行事有度。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備位俾倪出祿春肥出鐩蛋鷄倒打一耙玷漏貂參鼎姓東王父斷趾蕃舶風電覆蕉尋鹿蚼蛆跪拜龜折鼓鞄寒秋嗥鳴狠鸷花毦黃色文學蕉紗吉金疾苦颎耀稽滞沮膽兩性連眉療養離經率法蒙谷門戶弄臣前徽七百輕憐重惜輕世泅浮缺少忍耐力聲帶神考鎖臂痰喘歎奇特派鐵浮圖頭艙頹波玩黩王孟污僻弦筈先知君鞋腳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