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的兩種祭名。其祭多在歲終,故常并稱。古時貧民,必待“膢臘”方得飲酒食肉。《韓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遺以水。”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糲食藜藿,非鄉飲酒、膢臘祭祀無酒肉。” 宋 劉敞 《打魚》詩:“南人登魚作膢臘,清潭數裡奔舟楫。” 明 張煌言 《辛丑除夕行營沙關》詩:“膢臘總來殊 越 俗,屠蘇那得破愁顔。” 清 朱彜尊 《甘池》詩:“ 河北 将軍祠,膢臘走巫祝。”
(2).借指屠戮如牲畜。 漢 揚雄 《法言·問道》:“ 申 韓 之術,不仁之至矣,若何牛羊之用人也?若牛羊用人,則狐狸螻螾不膢臘也與?”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徒為有力者傅其羽翼,使得膢臘齊民,甚無謂也。”
“膢臘”是古代祭祀活動的合稱,包含“膢”與“臘”兩種儀式。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膢”讀作lǘ,指古代農曆十二月舉行的祭祀,以祈求豐收或酬謝神靈;《說文解字》釋“膢”為“楚俗以二月祭飲食也”,可見其與飲食、農事相關。而“臘”讀là,原指歲末祭祀百神的活動,《禮記·月令》記載“臘先祖五祀”,表明其包含祭祖與祭祀門、戶等家神的内容。兩者合并後,“膢臘”泛指古代年終的重要祭祀習俗。
從曆史演變看,漢代學者鄭玄在《禮記注》中提及“膢”在漢代演變為“立秋之祭”,與秋季豐收關聯;而“臘”則固定為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的祭典。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強調“膢臘”具有“報天地、享宗廟”的雙重功能,反映出古代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的結合。
“膢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特定曆史文化背景含義,其解釋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祭祀名稱
“膢臘”指古代兩種祭祀的合稱,分别為“膢祭”和“臘祭”。據記載,“膢祭”多在秋末舉行,祈求豐收;“臘祭”則在歲末舉行,祭祀百神。古時平民通常隻能在“膢臘”祭祀期間飲酒食肉,因此成為重要的節慶活動。
引申含義
該詞在部分文獻中被引申為“屠戮如牲畜”,形容對待生命的殘暴方式。例如章炳麟在《代議然否論》中以“膢臘齊民”暗喻統治者對百姓的壓迫。
曆史文獻
詩詞引用
宋代劉敞《打魚》詩中“南人登魚作膢臘”,描述将漁獲制成祭品的風俗。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鹽鐵論》等文獻原文。
八大王寶瓶座陛奏澄練猝倒骀蕩道字登龍位凍風堆放惡戰方來未艾豐霳貫澈貫脈河奔海聚鹖旦纥纥戶辚禍尤虎兕出柙簡僻較勁甲殼積慣勁風九梁朝冠蠲敝崇善卷卷捐勢拒付跼跼卡卡忼忾扣槃扪籥苦語麗玄漏洞百出廬井洛如花末香排列喬話奇表熱氣柔脃山枯深粹市無二價順毛兒撲撒素面朝天貪多務得逃席條指呫嚅體己通銜屯夫孝恭遐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