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的兩種祭名。其祭多在歲終,故常并稱。古時貧民,必待“膢臘”方得飲酒食肉。《韓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遺以水。”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糲食藜藿,非鄉飲酒、膢臘祭祀無酒肉。” 宋 劉敞 《打魚》詩:“南人登魚作膢臘,清潭數裡奔舟楫。” 明 張煌言 《辛丑除夕行營沙關》詩:“膢臘總來殊 越 俗,屠蘇那得破愁顔。” 清 朱彜尊 《甘池》詩:“ 河北 将軍祠,膢臘走巫祝。”
(2).借指屠戮如牲畜。 漢 揚雄 《法言·問道》:“ 申 韓 之術,不仁之至矣,若何牛羊之用人也?若牛羊用人,則狐狸螻螾不膢臘也與?”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徒為有力者傅其羽翼,使得膢臘齊民,甚無謂也。”
“膢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特定曆史文化背景含義,其解釋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祭祀名稱
“膢臘”指古代兩種祭祀的合稱,分别為“膢祭”和“臘祭”。據記載,“膢祭”多在秋末舉行,祈求豐收;“臘祭”則在歲末舉行,祭祀百神。古時平民通常隻能在“膢臘”祭祀期間飲酒食肉,因此成為重要的節慶活動。
引申含義
該詞在部分文獻中被引申為“屠戮如牲畜”,形容對待生命的殘暴方式。例如章炳麟在《代議然否論》中以“膢臘齊民”暗喻統治者對百姓的壓迫。
曆史文獻
詩詞引用
宋代劉敞《打魚》詩中“南人登魚作膢臘”,描述将漁獲制成祭品的風俗。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鹽鐵論》等文獻原文。
《膢臘》(lì là)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醬肉”。它指的是經過腌制和蒸煮處理後的豬肉。
《膢臘》的部首是“⺼”(肉),整個字由“⺼”和“剌”組成。
拆分後的筆畫數為20畫,其中“⺼”部為6畫,而“剌”部為14畫。
《膢臘》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的出現早于秦漢時期。這個字在現代漢字中已經逐漸淡出使用,而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膢臘”一詞使用的是繁體字形,與現代簡化字形有所不同。
1. 姥姥做的膢臘特别香,讓我忍不住多吃了幾塊。
2. 這家餐館的膢臘肉粒炒飯非常地道,值得一嘗。
1. 膢臘肉:指的是經過腌制和蒸煮處理後的豬肉。
2. 膢臘粉:一種以膢臘肉為主要成分的調味品,常用于炒菜等。
臘肉、臘腸、熏肉。
生肉、熟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