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連署。在公文上一起署名。《後漢書·李膺傳》:“案經三府,太尉 陳蕃 卻之。曰:‘今所考案皆海内人譽……豈有罪名不章而緻收掠者乎?’不肯平署。” 李賢 注:“平署,猶連署也。”
“平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連署”,即在公文上共同署名,主要應用于官方文書的籤署流程。以下為詳細解析:
連署公文
指多名官員在同一份公文上聯合署名,體現共同負責或确認的行政程式。例如《後漢書·李膺傳》記載,太尉陳蕃因不滿案件處理方式,拒絕與其他官員一同籤署文件(“不肯平署”)。
詞源與結構
曆史實例
漢代官員需通過“平署”确保決策的合法性與權威性。如案件需經三府(太尉、司徒、司空)聯合審理時,缺署可能引發争議。
清代機構“升平署”
作為專有名詞,“升平署”是清代管理宮廷戲曲的機構,與“平署”一詞無直接關聯,但名稱中保留了“署”的官署含義。
部分資料将“平署”拆解為“平安離職”或“旅途順利”,實為對字面義的誤讀。正确含義應始終圍繞“共同署名”展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原文或漢代行政制度研究。
《平署》是一個漢字詞語,多指平和的官署或地方政府的機構。平署通常是地方行政單位的名稱,如縣級地方政權的辦事機構或縣廳等。
拆分《平署》的部首可以分為兩部分,左邊的部首是“并”(bìng), 右邊的部首是“網” (wǎng)。
《平署》的筆畫數為11畫,其中《平》為5畫,《署》為6畫。
《平署》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主要出自古代的政府機構命名。其中,《平》指平和、平穩的意思,代表政府的施政理念;《署》則代表官署、機關、政府等意思。綜合起來,《平署》指的就是管理行政事務、為民衆服務的地方政府機構。
《平署》的繁體對應字為「平署」,拼音為píng shǔ。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些部分會稍有不同。譬如《平署》中的《平》字,在古代寫作「㞌」也有寫作「岑」的表現形式;而《署》字則通常有「書」的寫法。
1. 市政府下設多個平署,負責各項行政事務。
2. 平署的工作人員要依法履行職責,為百姓提供優質的服務。
1. 平易近人:形容人态度和藹、容易接近。
2. 以民為本:指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以民衆的利益為中心。
3. 地方政府:指管理地方事務、代表國家在地方實施行政管理的機構。
1. 縣署:市縣級的行政機關。
2. 縣府:地方政府機構。
1. 動亂:指社會、政治處于不穩定、混亂狀态。
2. 腐敗:指官員貪污、賄賂、失職等不正當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