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平署的意思、平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平署的解釋

猶連署。在公文上一起署名。《後漢書·李膺傳》:“案經三府,太尉 陳蕃 卻之。曰:‘今所考案皆海内人譽……豈有罪名不章而緻收掠者乎?’不肯平署。” 李賢 注:“平署,猶連署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平署"是一個源自古代官制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不同官署聯合處理公務的行為,強調部門間的協同辦公制度。以下從釋義、曆史背景及用法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典源

  1. 基本定義

    "平"意為"共同、一起","署"指官署、衙門。"平署"即多個官署聯合籤署文件或共同審理事務,體現古代行政中的協作機制。例如《漢書·薛宣傳》載:"延尉直以為吏六百石,不得平署。"(詳見《漢語大詞典》"平署"詞條)。

  2. 引申用法

    在漢代司法制度中,"平署"特指下屬官吏聯名籤署判決文書的行為。如《後漢書·黨锢傳》提及"平署"為文書聯籤程式,需多名官吏共同确認以分責權(參考《中國古代官制大辭典》)。


二、曆史制度背景


三、現代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平署"已非常用詞,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其概念可類比現代"會籤""聯合審批"等行政程式,但需注意古今制度差異(參考《辭源》修訂本)。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ISBN 9787543200123),"平署"詞條釋義。
  2. 《中國古代官制大辭典》(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58161),"平署"制度說明。
  3. 《漢書·薛宣傳》《後漢書·黨锢傳》相關記載(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唐六典》官制研究(陳仲夫點校,中華書局)。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上述紙質/數字版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平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連署”,即在公文上共同署名,主要應用于官方文書的籤署流程。以下為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1. 連署公文
    指多名官員在同一份公文上聯合署名,體現共同負責或确認的行政程式。例如《後漢書·李膺傳》記載,太尉陳蕃因不滿案件處理方式,拒絕與其他官員一同籤署文件(“不肯平署”)。

  2. 詞源與結構

    • “平”在此處引申為“共同、一起”;
    • “署”指籤署、署名,合稱即“共同籤署”。

延伸與相關用法

  1. 曆史實例
    漢代官員需通過“平署”确保決策的合法性與權威性。如案件需經三府(太尉、司徒、司空)聯合審理時,缺署可能引發争議。

  2. 清代機構“升平署”
    作為專有名詞,“升平署”是清代管理宮廷戲曲的機構,與“平署”一詞無直接關聯,但名稱中保留了“署”的官署含義。


常見混淆點

部分資料将“平署”拆解為“平安離職”或“旅途順利”,實為對字面義的誤讀。正确含義應始終圍繞“共同署名”展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原文或漢代行政制度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敗盟别轉不耐産氣徹心徹骨愁霜楮陌倒放風厲廣骛鼓子船化糞池黃坂荒甯潢紙畫旗将令僥幸亟亟金彩晶燦燦驚羨金花夫人濟然九節杖疾迅抉擿誇譚靈廟洛師旄麈面面光明煥鬧紛紛能飯毆氣骈俪辟摽平頭奴子平展疋鄭潛琘青雲友侵蛑求知欲榮秩曬客閃避水礶銀盆説鼓書數斯孰悉填縫通靈草舞扇俠烈鄉長下妾寫心犀顱玉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