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平署的意思、平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平署的解释

犹连署。在公文上一起署名。《后汉书·李膺传》:“案经三府,太尉 陈蕃 却之。曰:‘今所考案皆海内人誉……岂有罪名不章而致收掠者乎?’不肯平署。” 李贤 注:“平署,犹连署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平署"是一个源自古代官制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不同官署联合处理公务的行为,强调部门间的协同办公制度。以下从释义、历史背景及用法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释义与典源

  1. 基本定义

    "平"意为"共同、一起","署"指官署、衙门。"平署"即多个官署联合签署文件或共同审理事务,体现古代行政中的协作机制。例如《汉书·薛宣传》载:"延尉直以为吏六百石,不得平署。"(详见《汉语大词典》"平署"词条)。

  2. 引申用法

    在汉代司法制度中,"平署"特指下属官吏联名签署判决文书的行为。如《后汉书·党锢传》提及"平署"为文书联签程序,需多名官吏共同确认以分责权(参考《中国古代官制大辞典》)。


二、历史制度背景


三、现代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平署"已非常用词,仅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其概念可类比现代"会签""联合审批"等行政程序,但需注意古今制度差异(参考《辞源》修订本)。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ISBN 9787543200123),"平署"词条释义。
  2. 《中国古代官制大辞典》(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58161),"平署"制度说明。
  3. 《汉书·薛宣传》《后汉书·党锢传》相关记载(中华书局点校本)。
  4. 《唐六典》官制研究(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上述纸质/数字版权威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平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连署”,即在公文上共同署名,主要应用于官方文书的签署流程。以下为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1. 连署公文
    指多名官员在同一份公文上联合署名,体现共同负责或确认的行政程序。例如《后汉书·李膺传》记载,太尉陈蕃因不满案件处理方式,拒绝与其他官员一同签署文件(“不肯平署”)。

  2. 词源与结构

    • “平”在此处引申为“共同、一起”;
    • “署”指签署、署名,合称即“共同签署”。

延伸与相关用法

  1. 历史实例
    汉代官员需通过“平署”确保决策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如案件需经三府(太尉、司徒、司空)联合审理时,缺署可能引发争议。

  2. 清代机构“升平署”
    作为专有名词,“升平署”是清代管理宫廷戏曲的机构,与“平署”一词无直接关联,但名称中保留了“署”的官署含义。


常见混淆点

部分资料将“平署”拆解为“平安离职”或“旅途顺利”,实为对字面义的误读。正确含义应始终围绕“共同署名”展开。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后汉书》原文或汉代行政制度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安疆鸨妇便宴壁道波罗蜜不神惭蹙策士缠夹二先生成券雠校纯良楚重麤材对问恩俸风邪高温作业冠醴官生骇龙走蛇红勒厚生利用悔恨交加魂精佳境胶目疾俗钧谐盔甲滥狱羸瘦罗拉履藉买补嶭嶭潘杨鄱桂前部祈借青李青苗钱穷谷琼爵丘祷沈耳叔向澌亡松大锁袱特别提款权跳塔跳萧亭彩透快頽芜顽虚温柔体贴衔葭嫌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