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平署的意思、平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平署的解释

犹连署。在公文上一起署名。《后汉书·李膺传》:“案经三府,太尉 陈蕃 却之。曰:‘今所考案皆海内人誉……岂有罪名不章而致收掠者乎?’不肯平署。” 李贤 注:“平署,犹连署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平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连署”,即在公文上共同署名,主要应用于官方文书的签署流程。以下为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1. 连署公文
    指多名官员在同一份公文上联合署名,体现共同负责或确认的行政程序。例如《后汉书·李膺传》记载,太尉陈蕃因不满案件处理方式,拒绝与其他官员一同签署文件(“不肯平署”)。

  2. 词源与结构

    • “平”在此处引申为“共同、一起”;
    • “署”指签署、署名,合称即“共同签署”。

延伸与相关用法

  1. 历史实例
    汉代官员需通过“平署”确保决策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如案件需经三府(太尉、司徒、司空)联合审理时,缺署可能引发争议。

  2. 清代机构“升平署”
    作为专有名词,“升平署”是清代管理宫廷戏曲的机构,与“平署”一词无直接关联,但名称中保留了“署”的官署含义。


常见混淆点

部分资料将“平署”拆解为“平安离职”或“旅途顺利”,实为对字面义的误读。正确含义应始终围绕“共同署名”展开。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后汉书》原文或汉代行政制度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二

平署的意思

《平署》是一个汉字词语,多指平和的官署或地方政府的机构。平署通常是地方行政单位的名称,如县级地方政权的办事机构或县厅等。

拆分部首和笔画

拆分《平署》的部首可以分为两部分,左边的部首是“并”(bìng), 右边的部首是“网” (wǎng)。

《平署》的笔画数为11画,其中《平》为5画,《署》为6画。

来源

《平署》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古老,主要出自古代的政府机构命名。其中,《平》指平和、平稳的意思,代表政府的施政理念;《署》则代表官署、机关、政府等意思。综合起来,《平署》指的就是管理行政事务、为民众服务的地方政府机构。

繁体

《平署》的繁体对应字为「平署」,拼音为píng shǔ。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些部分会稍有不同。譬如《平署》中的《平》字,在古代写作「㞌」也有写作「岑」的表现形式;而《署》字则通常有「書」的写法。

例句

1. 市政府下设多个平署,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2. 平署的工作人员要依法履行职责,为百姓提供优质的服务。

组词

1. 平易近人:形容人态度和蔼、容易接近。

2. 以民为本: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民众的利益为中心。

3. 地方政府:指管理地方事务、代表国家在地方实施行政管理的机构。

近义词

1. 县署:市县级的行政机关。

2. 县府:地方政府机构。

反义词

1. 动乱:指社会、政治处于不稳定、混乱状态。

2. 腐败:指官员贪污、贿赂、失职等不正当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