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抉擇;擇取。 唐 陸龜蒙 《書<李賀小傳>後》:“吾聞淫畋漁者謂之暴天物,天物既不可暴,又可抉擿刻削露其情狀乎?” 宋 司馬光 《進<資治通鑒>表》:“徧閲舊史,旁采小説,簡牘盈積,浩如煙海,抉擿幽隱,校計毫釐。”《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願雲<四客政論>》:“莽莽亡國史中,抉擿探索,多有可資後世之尋味者。”
挑剔;揭發。《資治通鑒·魏明帝太和元年》:“尚書郎 樂安 廉昭 以才能得幸,好抉擿羣臣細過以求媚於上。” 胡三省 注:“抉,一決翻,挑也;擿,他歷翻,發動也。”《續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祐元年》:“ 惠卿 方其無事,已一一收録以備緩急之用,一旦争利,隨相抉擿,不遺餘力,此犬彘之所不為,而 惠卿 為之。” 清 陳田 《明詩紀事己籤·李攀龍》:“經義寡稽,援據失當,瑕疵曉然,無庸抉擿。”
“抉擿”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抉擇與擇取
指從複雜事物中挑選精華或關鍵部分。例如:
挑剔與揭發
含貶義,指刻意揭露他人過失或細節問題。例如: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判斷詞義,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資治通鑒》等原始用例。
抉擿(jué tí)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斬斷或截取。它通常形容人物行動果決、氣魄過人,具有決斷力和勇敢無畏的精神。
抉擿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才(曰),其中“手”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手有關的意思;“才”是右邊的部首,指的是有才能、有能力的意思。
抉擿的總筆畫數是14畫,分别為:“扌”(3畫)、““九”(2畫)、“力”(2畫)、“正”(5畫)、“攴”(4畫)。
抉擿是一個中文詞彙,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它的繁體字形為“抉擿”,并在繁體中文中仍然被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抉擿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是,原始的意義和用法并未發生變化。
1. 他以抉擿的勇氣戰勝了困難,成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2. 在困境中,隻有抉擿的人才能站起來,重建自己的生活。
1.抉剔(jué tī):指深入挑選,剔除不合適的事物。
2. 抉擇(jué zé):指在兩個或多個選擇中做出決定。
3. 抉破(jué pò):指徹底的破裂,不可挽回。
1. 斬斷
2. 割裂
3. 截取
連結
連接
維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