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記者曰: 晉 師三豕涉 河 。 子夏 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 晉 而問之,則曰 晉 師己亥涉 河 也。”後以“豕亥”謂書籍傳寫或刊印中的文字錯誤。 宋 曾鞏 《七月十四日韓持國直廬同觀<山海經>》詩:“自笑成豕亥,更微注蟲魚。” 清 黃遵憲 《感懷》詩:“讀史辨豕亥,訂禮分袒襲。”
“豕亥”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主要用于形容書籍在傳抄或刊印過程中因字形相近而産生的文字錯誤。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含義
指因字形相似導緻的抄寫或印刷錯誤,類似成語“魯魚亥豕”。例如《呂氏春秋·察傳》記載,子夏将“己亥”誤讀為“三豕”,因“己”與“三”、“亥”與“豕”篆書字形相近(、、)。
詞源
源自戰國時期《呂氏春秋》的典故:晉國軍隊本應在“己亥日”渡河,但因“己”與“三”、“亥”與“豕”字形相近,被誤記為“三豕涉河”(、、)。
部分研究(如)提出不同觀點,認為“豕亥”本義與地支、陰陽時序相關,并非單純指文字錯誤。例如:
“亥”為地支第十二位,象征陰陽轉換;“豕”表延承界變,兩者組合可能與古代天文曆法有關,而非字形誤寫。
但這一說法目前仍屬學術讨論範疇,主流解釋仍以《呂氏春秋》典故為依據。
“豕亥”主要用于文獻學領域,強調古籍整理中需警惕字形訛誤問題。其詞源故事生動體現了漢字形近緻誤的特點,而學術争議則展示了漢字文化的多維度解讀。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呂氏春秋·察傳》原文或文字學專著。
“豕亥”這個詞在中文中通常用來表示生肖豬,即十二生肖中的最後一位。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符號,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
“豕亥”這個漢字由兩個部首構成,分别是“豕”和“亥”。
“豕”是一個獨體部首,表示豬。它的拼音是“shǐ”,總共有6個筆畫。
“亥”是一個字體部首,表示生肖屬相“豬”。它的拼音是“hài”,總共有6個筆畫。
根據曆史記載,《說文解字》認為“豕”字源自象形,表示豬的形态特征。而“亥”字源自古代甲骨文,是描繪豬頭形狀的象形字。兩者合并形成“豕亥”。
在繁體字中,“豕亥”仍然保留其原貌,沒有變化。
古時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字形上有所差異。例如,古代的“豕”字形狀更為扁平,像是一個長方形,而現代的字形則更加圓潤。
同樣地,古代的“亥”字與現代也有細微變化,古代的字形中有着更多的直線和直角,而現代字體則更加流暢曲線。
1. 今年是豕亥年,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健康快樂。
2. 他和我屬相一樣都是豕亥,我們是同一個年份出生的。
由于“豕亥”屬于名詞,一般很少與其他詞組合成複雜的詞彙。但可以與其他詞彙搭配使用,例如:
1. 豕亥年 - 指屬于豬年的那一年。
2. 豕蹄 - 指豬的蹄子。
3. 亥時 - 指每天的晚上9點至11點。
豕亥的近義詞是“豬”、“豬年”,因為它們都代表了豬這一生肖。而豕亥的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對立詞,因為它代表了一種時間單位和一個特定年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