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讨扫荡。 宋 刘挚 《劾吕惠卿》:“连遣部将 折克行 、 訾虎 ,相次以数万人入西界讨荡。”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二:“昨 夏国 稔恶,用师讨荡,臣随 王中正 出界。”
"讨荡"是一个古汉语军事术语,现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中,其核心含义为征讨扫荡、平定叛乱。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角度进行解释:
讨(討)
"讨"指出兵攻打、谴责罪行(《汉语大词典》)。
例:《左传·宣公二年》:"讨其贰也",指讨伐叛逆者。
荡(蕩)
"荡"表扫除、平定(《辞源》)。
例:《史记·秦始皇本纪》:"荡平天下",指彻底平定。
综合义:武力征讨并彻底清除叛乱势力,强调军事行动的彻底性与正义性。
权威词典定义:
《汉语大词典》:"讨伐扫荡"。
《辞源》:"征讨平定"。
古籍用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讨荡寇贼,克宁江表。"
(指周瑜征讨扫荡盗寇,安定江南地区。)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
《旧唐书·李靖传》:
"奉辞讨荡,席卷漠南。"
(指李靖奉命讨伐叛乱势力,迅速平定漠南。)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
多用于描述古代王朝对叛乱、外敌或割据势力的军事行动,隐含"正义之师"的合法性(如"奉天讨荡")。
该词已罕用于日常语言,仅见于历史研究、古籍译注或仿古文体中。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为纸质权威出版物;现代词典释义可参考汉典或国学大师等平台,但需以纸质版为准。)
“讨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讨荡(拼音:tǎo dàng,注音:ㄊㄠˇ ㄉㄤˋ)指征讨扫荡,常用于古代军事语境中,表示通过武力清除敌对势力或平定叛乱。
该词多见于宋代史书及奏章:
“讨荡”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属于历史词汇,常见于古籍或历史研究领域。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替换为“征讨”“清剿”等现代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荡”的其他含义(如洗涤、摇动等),可参考相关字典条目。
壁记碧卝鄙弃畀予陈浮乘篮冲驼子刺山大起大落电视片二麦放射性同位素幡旗敷崇复仇公出冠雀谷驽过世过午不食贺宴鸿细惠及货贿公行坚守不渝娇嫮皎亮寄付冷澁里君貍力邻邦陵季龙蛇歌绵山谟盖秣蹇陪列鬅头垢面偏隘千红万紫潜军桥阁清熟邱阜山官煞时间神工意匠莘莘将将释旅世叔事业家束手自毙遂贤棠芾贪竖挑饬头鹅宴讬坐握发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