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用錢財買魚鼈之類來放生。《舊唐書·李乂傳》:“時 中宗 遣使 江 南分道贖生,以所在官物充值。”《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帝以 江 淮 之人採捕魚鼈為傷生,分道遣使以錢物贖之。”
贖生是漢語中的佛教術語,指通過購買捕獲的魚鳥等生靈并将其放生的宗教行為,體現佛教“慈悲護生”的核心思想。其詳細釋義如下:
贖生指信徒出資從捕獵者手中贖回即将被宰殺的動物(如魚、鳥、龜等),使其重獲自由的行為。該詞由“贖”(贖回)與“生”(生命)構成,強調對生命的救助與敬畏。其本質是佛教“不殺生”戒律的延伸實踐,旨在積累功德、培養慈悲心。
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1922年),中華書局。
放生儀軌
傳統贖生需依佛教儀軌進行,包括誦經、灑淨、為動物授“三皈依”等環節,使其種下來世解脫之因。常見于佛誕日、盂蘭盆節等重大法會。
來源:釋聖嚴《戒律學綱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社會影響
曆史上贖生促成了“放生池”“放生會”等制度。如唐代杭州西湖曾設官方放生池,宋代佛教團體定期組織贖生活動,形成民俗傳統。
來源:方立天《中國佛教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贖生體現佛教兩大核心理念:
經典依據:
“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大智度論》卷十三
來源:《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5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34年)。
當代佛教界倡導“科學放生”,反對盲目贖買野生動物導緻生态破壞,強調結合環境保護理念理性實踐。
來源:中國佛教協會《關于“慈悲護生、合理放生”的倡議書》(2014年)。
“贖生”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方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釋義:指通過購買魚、鼈等水生生物并放歸自然,以此積累功德或彌補過錯的行為。這一做法常見于佛教信仰或民間習俗中,體現對生命的尊重。
文獻依據: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古代宗教儀式、民俗活動或表達對生命的慈悲觀念。
釋義:指在危險中通過支付財物或采取行動來換取生命自由,帶有“以代價換生存”的隱喻。
示例:如戰争中贖回戰俘、綁架案中支付贖金等場景。
注意:這一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少出現,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曆史文獻或佛教經典中的用法,可參考《舊唐書》《資治通鑒》等原始資料。
碧羅天駁阻補天濟世才輕德薄丑史詞緻點視廳點戲東溜鬥牙拌齒遁神多蠅都司繁絮赙金服辂撫綏概擧幹鹵戈樓挂衲還迳寒種皇家講經説法椒盤赍糧藉寇驚荒激衷軍器渴懷梁武忏廉儉靈迹鸾绡陸稻落定麥秀寒怒言煔煔敲邊鼓青禁客祁僮七支神祠社壇視險如夷書呈送電素昧平生瑣沙恬穆圖紙瓦衣甕頭醁鄉衡孝鳥西霤心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