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rogate to oneself the merits of others; credit the achievements of other oneself] 把天然所成之功歸為自己所有。泛指把集體或他人的功勞都記在自己的名下
本謂以自然成功之事為己功。後多指攘奪他人的功勞。《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 唐 劉知幾 《史通·序例》:“ 魏收 作例,全取 蔚宗 ,貪天之功,以為己力。”《宋史·劉安世傳》:“自謂社稷之臣,貪天之功,徼幸異日,天下之人指為四兇。” 孫犁 《澹定集·成活的樹苗》:“可能是它的根,在路上未受損傷,也可能是它的生命力特别強盛。我們還是不要貪天之功吧,什麼事也不要貪天之功。”亦省作“ 貪天功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張鴻漸》:“勝則人人貪天功,一敗則紛然瓦解。”
“貪天之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指将自然或集體取得的成就歸功于自己,抹殺他人或客觀因素的貢獻,含貶義。核心含義是搶占不屬于自己的功勞,強調不誠實或自私的行為。
源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晉文公重耳流亡歸國後封賞功臣,介子推拒絕受賞,并批評他人“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偷盜財物已是盜賊,何況搶占上天的功勞?)後攜母隱居,成語由此流傳。
例:項目成功是團隊努力的結果,若有人自稱全功,便是貪天之功。
成語警示尊重集體力量,避免将客觀條件或他人努力據為己有。現代常用于職場、政治等領域,強調謙遜與團隊精神。
《貪天之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貪婪自私地想要奪取上天的功勞。下面将對這個成語進行拆分、來源、繁體字、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進行解釋。
《貪天之功》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貪(貝)”、“天(大)”和“功(力)”。其中,“貪”為部首貝字旁,有12個筆畫;“天”為部首大字旁,有4個筆畫;“功”為本字,有5個筆畫。
《貪天之功》一詞來源于《左傳·襄公四年》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齊國大夫田忌與越國的王追賽馬,通過巧妙的策略,田忌成功地在比賽中取得了勝利。這則故事告誡人們不要貪心,勉力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标。
《貪天之功》的繁體字為「貪天之功」。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貪字的變體形式較多,如「貪」、「貪」等。
他總是貪天之功,不顧他人的利益。
貪官污吏、貪婪、貪心等。
拈功(常用于指搶别人的功勞)、心急如焚(形容非常焦急)。
知難而進(形容勇往直前)、分功(指将功勞分給多個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