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引導而使和順。《國語·周語上》:“ 宣王 伐 魯 ,立 孝公 ,諸侯從是而不睦。 宣王 欲得國子之能導訓諸侯者。”按,《史記·魯周公世家》作“道順”。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順,一作‘訓’。” 張守節 正義:“道音導,順音訓。”
“導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現代常用解釋
指“指導和訓練”,強調通過有針對性的引導提升技能或知識。例如在教育、職場培訓等場景中,導師通過系統化方法幫助學員成長。
例句:醫療康複中,醫生對患者進行針灸和“引導訓練”(即導訓),幫助恢複語言能力。
古代文獻釋義
源自《國語》《史記》等典籍,意為“引導而使和順”,多用于描述通過教化使群體或諸侯國關系和諧。如《國語·周語上》記載周宣王尋求能“導訓諸侯”的人才以平息紛争。
由“導”(引導)和“訓”(教導、規範)組合而成,體現“引導+規範”的雙重含義。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文獻中“導訓”與“道順”“導訓”存在通假現象,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查閱《國語》或《史記》相關篇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