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子外出,平地築壇,圍以矮牆,作為臨時住宿之所。《周禮·天官·掌舍》:“為壇壝宮,棘門。” 鄭玄 注:“謂王行止宿,平地築壇,又委壝土起堳埒以為宮。”
(2).壇場。祭祀之所。《周書·武帝紀上》:“丁亥,初立郊丘壇壝制度。” 宋 曾鞏 《題禱雨文後》:“庚寅,蔬食如己丑,夜三鼓,就壇壝,刲鵝祭龍;辛卯,夜五鼓,就視牲血,以法推之,當得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壇》:“今值賓天忌辰,敬設壇壝,遣官代祭。”
“壇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與祭祀、政治活動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提到“壇壝”可引申為“人群聚集”或“團結合作”,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壇壝”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政治與宗教活動中的建築空間,兼具實用性與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周書》等古籍。
《壇壝》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築起的土牆或磚牆,用來圍攔。它可以用作名詞或動詞。
《壇壝》的部首是土(土字頭部),它由14個筆畫組成。
《壇壝》的來源較為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具有悠久的曆史。這個詞在古代的文獻中廣泛使用,用來形容圍牆或圍欄。
《壇壝》這個詞的繁體寫法為「壇壘」。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一定的差異。《壇壝》的古代寫法為「罈壘」。
1. 這座園林内建有一道高大的壇壝,起到了圍護和裝飾的作用。
2. 農田周圍用土塊築起了一道壇壝,以防止水浸。
壇壝的相關組詞有:壇子、壇台、土壤、土坯等。
與壇壝的意思相近的詞有:牆垣、圍欄、栅欄。
與壇壝的意思相反的詞有:坡地、開闊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