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串月的意思、串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串月的解釋

指 蘇州 石湖橋 下月影成串的奇觀。據 清 朱象賢 《聞見偶錄》記載, 蘇州 上方山 東面的 石湖 有 寶帶橋 縱貫南北,橋有五十三個洞,月光映水,正對環洞,一環一月,連絡成串,稱為串月。當地舊俗于中秋節後三日,登山觀月,稱為看串月。 清 顧祿 《清嘉錄·石湖串月》引 沉朝初 《憶江南》詞:“ 蘇州 好,串月看長橋。” 清 沉曰霖 《晉人麈·異聞·串月》:“ 吳 中風俗于八月十八日行春橋看串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串月"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并非指某種天體現象,而是特指中國雲南省昆明市滇池地區(尤其是大觀樓、西山等地)在中秋節期間觀賞到的一種獨特自然景觀與民俗活動結合的現象。

  1. 基本釋義(文化現象):

    • 指代對象:特指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夜晚,在昆明滇池水面上觀賞到的特殊景象。
    • 現象描述:當一輪明月升至高空時,其倒影會投射在滇池廣闊的水面上。由于滇池水面波光粼粼,月亮的倒影會被水波分割、折射,形成一串或一長串閃爍跳動的光斑,宛如一串明珠或月亮被串連起來。這種“一月映水,化作串珠”的視覺效果,即為“串月”。
    • 引申意義:該詞也常用來指代在中秋之夜于滇池畔(尤其是大觀樓)觀賞此景的民俗活動本身。
  2. 來源與背景:

    • 地域性:“串月”一詞及其所指的景象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是昆明乃至雲南地區特有的中秋民俗文化符號。它深深植根于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傳統。
    • 文化傳統:昆明人素有中秋夜泛舟滇池或登臨大觀樓、西山龍門賞月的習俗。觀賞“串月”奇觀是這一傳統的高潮和核心内容,寄托了人們對團圓、美滿的祈願和對自然奇觀的贊歎。
  3. 權威參考:

    • 雖然“串月”作為特定文化詞彙未被普遍收錄于通用型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但其釋義和背景在以下類型的權威文獻中有明确記載和解釋:
      • 地方志與民俗志:如《昆明市志》、《雲南省志·民俗志》等官方編纂的地方文獻中,對“滇池串月”的民俗活動有詳細描述。
      • 文化研究著作:研究雲南民俗、節慶文化或昆明地方文化的學術著作和普及讀物中常會提及并解釋“串月”。例如,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相關文化叢書。
      • 權威媒體與文化機構報道:新華社、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官網等平台在介紹昆明中秋習俗時,會權威解讀“串月”現象。
      • 大型辭書:在《中國風俗辭典》、《中華節日風俗辭典》等專門性辭書中可以查到“串月”或“滇池串月”的詞條及解釋。

“串月”是一個承載着昆明地域文化和中秋民俗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是指中秋節夜晚在滇池水面上觀賞到的月亮倒影因水波蕩漾而形成如串珠般的獨特光學現象,以及由此衍生的特定賞月民俗活動。理解該詞需結合其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串月”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自然景觀(蘇州石湖奇觀)

指蘇州石湖寶帶橋下月光映水形成的月影成串現象。寶帶橋共有53個橋洞,當中秋節後三日的月光正對橋洞時,每個橋洞水面會倒映出一個月亮,形成“一環一月”的串聯奇觀。當地舊俗會在農曆八月十八日登山觀此景,稱為“看串月”。

二、少數民族民俗活動

  1. 雲南德昂族的“串月亮”
    德昂族青年男女在中秋明月夜,通過吹奏葫蘆笙、對歌等方式互相傾訴情感。若雙方情投意合,則會互贈信物并私定終身。
  2. 廣西苗族的“串月”
    苗族男女在趕集或坡會結束後,通過保持距離對唱山歌尋找伴侶。若男子相中女子,會以特定方式接近并表達心意。

補充說明:蘇州的“串月”現象需滿足特定天文條件,最佳觀賞期為農曆八月十八;而少數民族的“串月”習俗多與婚戀文化相關,體現了不同地域的人文特色。

别人正在浏覽...

勃然奮勵插言陳說抽貫揣度丹旗點焊颠跻吊頸翻謬飛黃風期奮勵分腥富才咈意宮傅宮闱國兵合厝橫請鹄鬓解殆盡先進益鞠茂草俊彥賴皮狗浪人兩相情原連欐密密匝匝鳴謙密契朋錫骈演批娅娜譬執氣禀輕生重義虬龍畎浍麴豉燒埋盛躅十眉實數首功俗靡訴聞天璞田彘通晨馱價脫胎漆器罔覺文房四物吾自有處遐厲閑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