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輔的意思、防輔的詳細解釋
防輔的解釋
三國 魏 官名。設于諸王之國中,以監察諸王之行動。《三國志·魏志·中山恭王衮傳》:“每兄弟遊娛, 袞 獨覃思經典。文學防輔相與言曰:‘受詔察公舉錯,有過當奏,及有善,亦宜以聞,不可匿其美也。’遂共表稱陳 袞 美。”《資治通鑒·魏文帝黃初三年》:“王國各有老兵百餘人以為守衛,隔絶千裡之外,不聽朝聘,為設防輔監國之官以伺察之。” 胡三省 注:“防輔者,言防其為非而輔之以正也。”
詞語分解
- 防的解釋 防 á 戒備,預先作好應急的準備:防止。防備。預防。防範(防備,戒備)。防患未然。防意如城(指嚴格控制個人欲望,就像守城防敵一樣)。防微杜漸(在壞事和錯誤剛冒頭的時候就加以制止,以免發展下去)。 守衛
- 輔的解釋 輔 (輔) ǔ 古代夾在車輪外旁的直木,每輪二木,用以增加車輪載重支力。 幫助,佐助:輔佐(協助,多指政治上)。輔弼。輔助。輔導。輔相(刵 )。 古代指京城附近地區:畿輔。 人的頰骨:輔車相依(“車”
網絡擴展解釋
“防輔”一詞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作為官職(主流解釋)
防輔是三國時期魏國設置的監察官職,主要職責是監督諸侯王的言行,防止其越軌行為,同時輔助糾正其過失。該詞源自史書記載:
- 設置背景: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為防止諸侯王權力過大,朝廷在諸王封國内設立此職,配有少量士兵,并限制諸侯與中央的往來。
- 職責特點:
- 監察為主:如《三國志·魏志》記載,防輔需向朝廷彙報諸侯王的過失,同時也要上報其善行,不可隱瞞。
- 雙重性質:既“防非”(防止不當行為)又“輔正”(引導向善),胡三省注《資治通鑒》稱其“防其為非而輔之以正”。
二、作為成語(較少見)
部分現代辭書(如)将其解釋為政策實施中的輔助與預防措施,源自《禮記·曲禮上》:“君子防輔,小人防悖。”但此用法在曆史文獻中缺乏廣泛例證,可能與官職含義存在混淆。
附:單字釋義
- 防:本義為堤壩(如“堤防”),引申為防備、防禦。
- 輔:原指車輪外的護木,後指輔助、輔佐,也指都城周邊地區(如“畿輔”)。
“防輔”在曆史語境中主要指三國魏的監察官職,現代個别資料引申為政策術語,但後者需謹慎使用。建議優先參考《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史籍中的官職定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防輔一詞的意思是指在輔導時候進行防禦或保護的意思。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阜”和“辶”,其中“阜”表示土堆,也可以用作表示保護的意思;而“辶”表示走路,比較可以理解為進行前行。防輔來源于古代文獻《禮記·月令》中的記載,它在繁體字也是寫作防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是相似的。例如,可以将“阜”寫作“阝”,而“辶”可以寫作“辵”。防輔也可以在文字使用中組成一些詞語,如“防守”、“輔助”等等。近義詞可以有“保護”、“協助”,而反義詞可以是“攻擊”、“阻撓”等。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有其他問題,請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