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防輔的意思、防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防輔的解釋

三國 魏 官名。設于諸王之國中,以監察諸王之行動。《三國志·魏志·中山恭王衮傳》:“每兄弟遊娛, 袞 獨覃思經典。文學防輔相與言曰:‘受詔察公舉錯,有過當奏,及有善,亦宜以聞,不可匿其美也。’遂共表稱陳 袞 美。”《資治通鑒·魏文帝黃初三年》:“王國各有老兵百餘人以為守衛,隔絶千裡之外,不聽朝聘,為設防輔監國之官以伺察之。” 胡三省 注:“防輔者,言防其為非而輔之以正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防輔"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特指三國曹魏時期設置的一種官職。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和職掌兩方面理解:

一、字義解析

二字結合,“防輔”即指在實施監管、防範的同時,也負有輔助、引導的職責,體現了監管與教化并重的雙重功能。

二、曆史職官含義 在具體曆史語境中,“防輔”是曹魏政權為監督、規勸宗室諸侯王而特設的官職:

  1. 設置背景:曹魏鑒于漢代諸侯王勢力坐大威脅中央的教訓,對宗室諸侯王采取嚴格限制政策,将其分封于各地但無實權,并派官員進行監督。
  2. 職責:
    • “防”:監視諸侯王的言行舉止,防範其有不軌或逾矩行為,向朝廷報告。
    • “輔”:名義上或實際上對諸侯王進行規谏、輔導,引導其遵守禮法,安分守己。
  3. 性質:本質上是皇帝派往諸侯王身邊的監察官,主要目的是加強對宗室的控制,維護中央集權。其“輔”的職能往往流于形式或服務于“防”的核心目的。
  4. 史料佐證:該官職在《三國志》及裴松之注中有明确記載。例如:
    • 《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提到朝廷為諸侯王置“防輔監國之官”,意在“伺察過失”。
    • 《三國志·魏書·中山恭王衮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記載了“防輔”官員舉報諸侯王過失的具體事例。

“防輔”一詞,從構詞上體現了防範與輔助相結合的雙重含義。在具體曆史應用中,它特指曹魏時期設置在諸侯王身邊、以監察防範為主、兼有名義上輔導職責的官職,是中央政權加強對宗室成員控制的重要制度設計。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防輔”一詞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作為官職(主流解釋)

防輔是三國時期魏國設置的監察官職,主要職責是監督諸侯王的言行,防止其越軌行為,同時輔助糾正其過失。該詞源自史書記載:

  1. 設置背景: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為防止諸侯王權力過大,朝廷在諸王封國内設立此職,配有少量士兵,并限制諸侯與中央的往來。
  2. 職責特點:
    • 監察為主:如《三國志·魏志》記載,防輔需向朝廷彙報諸侯王的過失,同時也要上報其善行,不可隱瞞。
    • 雙重性質:既“防非”(防止不當行為)又“輔正”(引導向善),胡三省注《資治通鑒》稱其“防其為非而輔之以正”。

二、作為成語(較少見)

部分現代辭書(如)将其解釋為政策實施中的輔助與預防措施,源自《禮記·曲禮上》:“君子防輔,小人防悖。”但此用法在曆史文獻中缺乏廣泛例證,可能與官職含義存在混淆。

附:單字釋義

“防輔”在曆史語境中主要指三國魏的監察官職,現代個别資料引申為政策術語,但後者需謹慎使用。建議優先參考《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史籍中的官職定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閑拔距邊式裁遣城埤癡癡昵昵侈袂除此之外村信打把子大明湖大雨對合子發交藩台非訾豐草長林負韊夫妻硌蹴更兼鈎察構圖刮土兒寒溜家故郊驿節義金姑聲懇激剺面伶工立學隆厚巃嵸貌閲沒張倒置棉花淖潦裒彙鋪地錦強勞騎兩頭馬青睐慶色全羽去本就末省惜身名兩泰施與束煙私門子天江聽戲投石超距枉訴窩留誣讒香麞仙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