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击鼓助威。 唐 陆龟蒙 《登高文》:“有土有人,前呵后骑,佞舌吚哑,所向上下,鏜威介私,放荡侈哆。”
“镗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差异,需结合权威来源综合分析:
核心释义
根据、等高权威性词典解释,“镗威”指击鼓助威。其中“镗”本指鼓声(如《诗经》中“击鼓其镗”),“威”表示威风或助威。该词最早见于唐代陆龟蒙《登高文》:“鏜威介私,放荡侈哆”,描述击鼓壮声势的场景。
读音与结构
拼音为táng wēi(注音:ㄊㄤˊ ㄨㄟ),其中“镗”为多音字,此处读作“táng”,与击鼓声相关。
语义延伸争议
部分来源(如)提出比喻义“通过磨砺使人提升”,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词典,可能是现代误读或引申,建议以“击鼓助威”为通用释义。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文或书面语境,描述古代战争、仪式中击鼓振奋士气的行为。例如:“将士镗威,士气大振。”
注意发音与写法
需区分“镗威”与“镗鞳”(钟鼓声)、“镗鎝”(金属声)等同源词,避免混淆。
建议在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采用“击鼓助威”的释义,并引用唐代文献作为典故来源。若需比喻个人成长,可选用更常见的“磨砺”“淬炼”等词汇。
《镗威》(tāng wēi)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力量和气势。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武士文化,用来形容英勇无畏的壮举和豪杰之气。
根据镗威的结构,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镗'的部首是‘金’,而'威'的部首是‘女’。同时,镗威的总笔画数为14。
《镗威》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鏜威」,其中'鏜'是指一种刷铜的工具,与“镗”相似,也表示强大的气势。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镗威的表现形式可能略有不同。根据文字的演变和书写方式,古代可能会通过改变字形来表示词义。然而,鉴于镗威并不是古代经典文献中的词汇,所以具体的古代写法无法确定。
1. 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镗威的威力,成为一名真正的英雄。
2. 这部电影充满了镗威和激情,让观众们心潮澎湃。
组词:镗击、威仪、威名、磅礴。
近义词:英勇、雄壮、勇猛、威武。
反义词:懦弱、胆怯、胆小、软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