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road and level]∶宽且平
一片坦荡的苇丛
(2) [magnanimons; bighearted]∶喻人心地正直,心胸开阔
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
胸襟坦荡
(1).《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何晏 集解引 郑玄 曰:“坦荡荡,宽广貌。”后以“坦荡”形容胸襟开朗,心地纯洁。 南朝 梁 沉约 《怀旧诗·伤王谌》:“长史体閒任,坦荡无外求。” 曹靖华 《飞花集·怀周6*恩6*来同志》:“那样坦荡的胸怀,以及待人接物的恳挚、热情,这一切一切啊,使我永世不忘。”
(2).坦率任性;放达。《晋书·阮籍传》:“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 籍 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新唐书·李华传》:“ 华 少旷达,外若坦荡,内谨重,尚然许,每慕 汲黯 为人。” 宋 叶适 《通直郎致仕总干黄公行状》:“君坦荡不为限级,遇人无新旧,樽酒尽欢。”
(3).平坦宽阔。 唐 高骈 《过天威径》诗:“归路嶮巇今坦荡,一条千里直如弦。”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三:“ 中国 的长河平原,感受无限的坦荡性。”
(4).引申为太平。 清 姚梅柏 《双头牡丹灯记》:“矧此清平之世,坦荡之时,而乃变幻形躯,依草附木。”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坦荡汉语 快速查询。
"坦荡"是现代汉语中兼具自然意象与人文内涵的复合词,其词义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本义层面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平坦而广阔的地貌特征",如"坦荡的原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该释义可追溯至《说文解字》对"坦"的注解:"坦,安也。从土旦声",强调土地平整带来的安定感。
二、引申义层面 《汉语大词典》着重阐释其抽象含义:"形容人胸怀宽广,光明磊落",如"为人坦荡"(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此义项承袭自《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的儒家伦理观,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坦荡者,宽广之貌"的注解得以定型。
三、文化语义层面 《古代汉语词典》收录其特殊用法:"指诗文风格质朴自然",如苏轼评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这种艺术审美标准与道家"返璞归真"思想存在深层关联。
该词在语义演变中呈现从具象到抽象、从自然到人文的认知迁移,其双音节结构"坦+荡"通过近义复合强化了"广阔无碍"的核心语义特征,形成贯穿各义项的概念基座。
“坦荡”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含义:
形容地势或空间
指宽广平坦的状态,如“坦荡的大路”。该用法常见于描述自然景观或建筑结构,例如“一片坦荡的苇丛”。
形容人的品格
表示心胸开阔、光明磊落,如“胸怀坦荡”。这一含义源自《论语·述而》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强调正直无私的品德。
“坦荡”不仅是对外在形态的描述,更被赋予道德价值,成为儒家文化中“君子”品格的象征。其双重含义体现了汉语词汇“形神兼备”的特点。
哀悯白草傍实板授背鳍屏弃鞞婆猜妬策对差银驰介船楫绰绰有裕翠罗耽古打食灯心草丰获封姨分让分统公示搆间韩信好头后备军鹘眼甲榜俭年颈饰积欠寄远两珥凛然不可犯梦熊罴麪筋腼颜人世密语模铸脑儿能无牛衣对泣骈复娉娉袅袅前思后想砌块青肥清虑日托筛罗设吊摄詟石器诵德耸视檀笺腾起填桥铁城小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