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免除現職,改任他職。《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十四年》:“ 弘正 聞之,笑曰:‘是聞除改,登即行矣,何能為哉!’” 胡三省 注:“除改,謂除書改授他鎮。”
(2).革除和修改。 宋 曾鞏 《論中書錄黃畫黃舍人不書檢劄子》:“然向來書檢已連除改因依,況除改因依,參於典故,即無舍人不得預聞之理。” 宋 丁謂 《丁晉公談錄》:“朝廷每有除改,外面多謗議。”
《漢語大詞典》及《辭源》對“除改”一詞的釋義可分為三個層次:
基本義項 指“革除舊制,改立新規”,《漢語大詞典》解釋為“革除改易”,強調對既有事物進行系統性變革的行為特征,如《宋史·職官志》載“元豐官制行,三省置官不備,屢欲除改未果”。
曆史語用 古漢語中專指官職變動,《辭源》标注其古代用法為“除舊職,改新官”,具體表現為兩種形态:
該詞的構詞法具有典型文言特征,“除”取《說文解字》“殿陛也”引申的“去除”義,“改”從《爾雅·釋言》“更也”本義,二字構成并列複合詞,始見于東漢碑刻文獻。
“除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免除現職,改任他職
指官員被解除原有職務後,調任其他職位。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如《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十四年》中提到“弘正聞之,笑曰:‘是聞除改,登即行矣,何能為哉!’”。此處“除改”即指官職的變動。
革除和修改
指對原有制度、規則或内容進行廢除或調整。例如宋代曾鞏在奏章中提到“除改因依,參於典故”,即涉及對舊制的修改。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資治通鑒》等曆史文獻或詞典釋義。
愛生惡死白車寶胄誖乖鞭闆避嚣伯牙弦不上不下塵秕城邦騁嗜奔欲撤圍大樓當頭人儋書倒蹲兒道盡塗窮登造餌線放牧菲食分甘共苦封財門風匣副榜過山龍花調揮斧弧菌奸枉金農巾栉急景決發醵醵狂攘窺窬分毫類型淩塊論説文落霞内穎甯儉弄竹彈絲乾餱卿佐曲護實象時選司天台素紗譚鑫培淘渲讨羽騰降體己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