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斷的意思、聽斷的詳細解釋
聽斷的解釋
[hear and decide;preside at lawsuit and give judgment] 聽取陳述而作裁斷。也指聽訟獄而加以裁決
詳細解釋
聽取陳述而作出決定。常指聽訟斷獄。《荀子·榮辱》:“政令法,舉措時,聽斷公。”《漢書·叙傳下》:“ 中宗 明明,夤用刑名,時舉傅納,聽斷惟精。” 唐 韓愈 《潮州刺史謝上表》:“陛下即位以來,躬親聽斷,旋轉乾坤。”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州縣之吏親民事,催科聽斷安能悉孚人意,即有善政,得譽亦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他此刻隨便出個考語,説我‘心地糊塗’,或者‘辦事顢頇’,或者‘聽斷不明’,我還到那裡同他辯去呢?”
詞語分解
- 聽的解釋 聽 (聽) ī 用耳朵接受聲音:聽力。聽寫。聽覺。聆聽。洗耳恭聽。 順從,接受别人的意見:言聽計從。 任憑,隨:聽任(坣 )。聽憑。聽之任之。 治理;判斷:聽訟(審理案件)。聽政。 量詞,指馬口鐵密封
- 斷的解釋 斷 (斷) à 長形的東西從中間分開:斷裂。斷層。斷面。截斷。斷腸。斷魂。斷線風筝。 不繼續,禁絕:斷糧。斷水。斷炊。斷奶。斷檔。斷流。斷種(弉 )。斷交。斷片。斷續。斷子絕孫。 判定,決定:判斷。診
專業解析
“聽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其核心含義指聽取案情并作出裁決,主要用于司法審判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聽”:此處指“審理、聽取(陳述)”,如《周禮·秋官·小司寇》載“以五聲聽獄訟”,即通過五種方式審理案件。
- “斷”:指“判決、裁斷”,如《漢書·刑法志》中“斷獄”即判決案件。
- “聽斷”合用:強調司法官員審理案件并作出裁決的全過程,體現司法權的行使。例如《荀子·榮辱》載:“政令法,舉措時,聽斷公”,指處理政事、裁斷案件公正無私。
二、曆史語境中的運用
- 司法職能:古代文獻中多指官吏處理訴訟案件。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描述秦始皇“晝斷獄,夜理書”,其中“斷獄”與“聽斷”意近。
- 引申為治理:因司法是統治的重要部分,“聽斷”可泛指處理政務。如《後漢書·循吏傳》稱官員“明達聽斷”,贊其善理政事。
三、現代用法與權威參考
現代漢語中,“聽斷”主要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權威辭書釋義如下:
《漢語大詞典》:釋為“聽取陳述而作出裁決。泛指處理訴訟案件”。(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辭源》:注“聽斷”為“聽事斷決”,強調其司法裁決屬性。(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修訂本)
四、古籍例證
- 《禮記·樂記》:“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鄭玄注:“極,至也。禮樂刑政,四者達于王者,則聽斷無失。” 指禮樂與刑政配合,使裁決公正。
- 《明史·海瑞傳》:“(瑞)銳意興革,清丈田畝,聽斷無滞。” 描述海瑞處理政務案件高效。
“聽斷”是古代司法術語,指審理案件并作出判決,後擴展為處理政務的統稱,其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及《史記》《漢書》等經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聽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一、基本含義(現代常見用法)
讀音:tīng duàn
核心解釋:指聽到消息或謠言後,未經核實就草率斷定真相,強調缺乏理性判斷。這一用法多見于現代漢語,用于提醒人們對待信息時應保持謹慎和客觀。
二、古籍與曆史語境中的含義
在古代文獻中,“聽斷”多指司法或行政裁決行為,具體表現為:
- 聽取陳述并裁斷:指官員在審理案件或處理事務時,通過聽取各方陳述後作出決定,常見于司法領域。例如《荀子·榮辱》提到“政令法,舉措時,聽斷公”,強調裁決的公正性。
- 聽訟斷獄:特指審理訴訟案件并作出判決。如《漢書·叙傳下》記載“中宗明明,夤用刑名,聽斷惟精”,描述帝王處理政務的嚴謹态度。
三、例句與用法
- 現代用法:
“網絡時代信息繁雜,切忌聽斷,需多方查證。”
- 古籍引用:
唐代韓愈在《潮州刺史謝上表》中寫道:“陛下即位以來,躬親聽斷,旋轉乾坤”,體現帝王親自主持裁決的勤政形象。
四、總結
“聽斷”一詞的古今差異較大:
- 古代:中性詞,指正式的裁決行為,強調權威性和公正性。
- 現代:含貶義,批評輕率判斷的行為。
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頒式俵撥冰凘碧蹄博具博延彩轎擦肩參乘沉積丹誠遁俗豐明風輕雲淡風姨趕速工棚光滑顧睇龜繩橫厲淮南狐假鸱張假節鍵角見客加諸記迹及屬看風使舵攔擊理應例直禁簡淪铄滿魄門路明達迷攝迷塗默感木圖俳笑清涼山琴瑟和好棄瑕録用羣化榮泉散播山鵑燒胡了洗臉水食褐輸鼠痛絕痛心拔腦通選衛賜鰕虎魚先春相逢